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欢迎关注。
多么痛的领悟, 原来设计上的每个坑都是自己挖的。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自己说的
项目名称:白沙陨石坑国家地质公园游客中心
方案设计:非标准建筑工作室
主创建筑师:赵劲松
团队成员:任轲 林雅楠
制图:任轲
文案:林雅楠
Long long ago,大概有70万年那么long以前,有一颗小行星下班着急回家吃饭,不留神就和一颗大行星追了个尾;小行星肇事逃逸原地爆炸,大行星就比较悲催了,没有医保没有赔偿,身上还永远留下了个坑。
70万年后,还是有无数人对当年那场惊天动地的交通事故充满好奇,不远万里跑到事故现场想看看相当于360颗原子弹撞击出来的坑到底有多坑。 这个坑就位于海南省白沙县牙叉镇白沙农场内,被称为——白沙陨石坑。
它不但是我国发现的第一个陨石坑,也是目前我国能认定的唯一较年轻的陨石坑,同时是全球仅有的13个伴有陨石碎块的陨石坑之一。
然而,事实证明就算是一个驰名宇宙的坑也是——坑。只不过坑的人更多,坑的时间更久。
你以为的陨石坑是这样的↓
考虑到海南草木茂盛,或许也可能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是酱婶儿的↓
再走近了看——嗯,你就能看到卖后悔药的了。
这个世界最魂淡的地方不是步步有坑,而是坑的你连坑都找不到。 但这世界上也总有一些乐于助人的热心肠,愿意做一个人型GPS把找不到坑的人带到坑里去。
比如,白沙陨石坑国家地质公园和我们。
说正经的。人家可是正儿八经的游客接待区规划设计项目,位置就选在地质公园的入口处,南渡江东岸,基地面积大约15公顷。 也就是15万平米。毕竟这个地方,除了隐身的坑,全是闲着没事儿的地。
闲着没事儿,那就得折腾出来点事儿。甲方爸爸对这块15万平米的地的期待有15万米高。 简单说就是,他们希望在这个接待区里建设包括但不限于一个服务中心、一个表演中心、一个展览中心、一个商业中心以及一个球幕影院,就是天文馆常见的那种。 确实,15公顷够得上一个小规划了。
然而,该配合甲方演出的我决定演视而不见。规什么划?鬼都没有还画个啥? 清醒一点,朋友们!游客中心的重点不是有接待,而是首先要有——游!客! 没有游客你接待谁?服务谁?挣谁的钱?但很遗憾,白沙陨石坑,啥也不缺。就缺游客。 说白了,现在的白沙陨石坑有实无名,整个儿活在传说里,看不到更摸不着;它迫切需要的——不是建造一个游客中心的功能,而是建立一个游客心中的形象。
陨石坑在人民群众心中是什么形象?那或许大概肯定必须是个坑啊~ 所以,我们首先就设计了一个坑。一个看起来不太像made in 地球的坑。 但手法还是很接地气的:挖个坑,切个片,一片两片三四片——全世界建筑师都在用的居家良品。
但作为一个日常坑爹的建筑师,狠起来连自己都坑,怎么可能放过一个真正的坑? 坑一个形象只是起步价,继续坑空间才能收服务费。
想坑空间就得有“空”。
于是,我们将坑从地面抬升到了二层,也就是让这个坑作为屋顶存在,在形成屋顶下沉广场的同时可以对平台下面的室内空间产生出半限定的聚焦作用,然后在地面上再顺势镜像出一个切片的山坡与之相呼应。 至此,我们就形成了一个能代表陨石坑形象的空间单元。但凡有人来,横竖也算看得见一个坑了。
那么,问题又来了:这个陨石坑空间有啥用? 其实也没啥大用,但啥都能干点儿。 首先这个陨石坑的尺度就比较没谱,多大多小其实都可以。
最简单的,搞个展厅肯定没问题。中间的突起平台就是天然的展台。
差不多大小的做旅游咨询服务大厅也OK。中间的大台阶就是天然的休息平台。
这个环形山包空间做个360度环绕影院也是极好的。座位都是现成的。
至于零售餐饮咖啡厅这种本身对空间要求不高的功能,更是手到擒来。任何商业在这里都会自带太空滤镜。卖个爆米花都是太空爆米花。
都说品牌有溢价,其实空间本身也能带来溢价——空间本身就是品牌。 就像一个品牌的logo可以从彩妆印到彩电;一个品牌的空间也可以从咖啡馆建到展览馆。 给自己划个重点——只有空间永恒,功能都是暂时的。只要记忆鲜明,尺度可以随便的。
就像山上有个好多山洞:有的太上老君下过棋,有的齐天大圣喝过酒,有的张道陵炼过丹,有的王重阳打过坐;还有的,你上山砍柴避过雨——干什么都无所谓,多大个也没人量。 最重要的是从太上老君到你,所有人都知道:山上有个洞。白沙有个坑。
这些陨石坑之间可以根据需求随意组合。不仅仅是功能可以组合,最重要的是空间也可以组合。 只要数量大于2,就可以形成一个空间组团。而在甲方划定的15万平米的广袤土地上,无论是七八个星天外,还是两三点雨山前都没有问题。
以上,总结一下就叫散是满天星,聚是一堆坑。我们称之为——洗脑挖坑设计法。 准确的说,这并不是一个设计方法,更像是一个营销策略。一个通过不断重复密集轰炸从而加强记忆使消费者/参观者产生独特强联系的营销策略。没什么复杂高深,和“今年过节不收礼”都是一个路数。 只不过我们把它用到了建筑设计上。用一个可以重复使用多次的组合、普遍适用于多种功能的无尺度鲜明建筑空间,去构建人们对白沙陨石坑的认知记忆。
重要的事情不用说三遍,但有必要做个十遍八遍十八遍:我们的设计目标就是要建立起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白沙陨石坑的形象符号系统。 既然气氛都烘到这儿了,那原定游客接待区的五大功能还重要吗?当然——重!要!必须重要!合同还没签,谁敢说不重要?
所以,我们是不是在场地上摆5个功能组团就可以了?
作为一个靠谱的建筑工作室,我们一向的服务准则都是挖坑管埋,买一送八。 甲方要求有5大功能体,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让1+1+1+1+1>5 我们不做5个单体,也不做5个组团,要做就做大于5的16个单体连在一起的1个整体。
为什么非得是16个?就不能是15个或者17个? 对。不能。因为16个好看,还吉利。甲方有意见随便提,反正我也——可以再改。就是这么有原则。
更重要的是,在陨石坑空间的统一架构下,我们形成了围而不死、隔而不断,连续变化的流动空间。这是一个空间,但却可以梦幻联动五大功能。甚至更多。 说白了,甲方给出的五大功能,除了游客中心和商业中心可以保证每天营业外,其他三个(表演、影院、展厅)不是日夜颠倒就是三鱼两网——淡季人撑不起场子,旺季场子撑不起人。 更何况是白沙陨石坑这样的新兴景区,不建感觉少点儿啥,建了感觉啥都少。 而五合一之后,同住地球村的情况就不一样了。
白天,游客服务中心正常营业。
反日常的空间体验在各大网红博主的镜头下应该都能发挥一下。
有展览需求的时候,随便一布置就能开张。有陨石坑背书,全宇宙也是独一份儿,不怕没人来。
到了晚上——那就是见证宇宙奇迹的时刻!你以为我们费介么大劲搞介么大空间干嘛?难道就为了白天卖票吗? 不!我们是为了让白沙陨石坑里盛满整个宇宙星河。
陨石坑底部的下沉空间就是天然的球形荧幕。这不是一个影院,等你坐好,关灯开映。 这是你可以看见的寰宇苍穹,无论你来或不来,它都在那里。
连续变化的空间比单纯静态的空间更具有流动性,也更适应当代展演活动的需求。比如搞个太空时装秀、实验戏剧、流动艺术展或者景区标配“印象陨石坑”或者“梦回太空”啥的都是极好的。
这个场景的美图太多,非标准人均选择困难,投票决定全放上来——毕竟谁能拒绝宇宙呢?(不想看的小伙伴可以直接划过。)
陨石坑的顶部通过平台彼此相连,形成由一系列下沉广场组成的群落。
既可漫步远眺无边山脉,想象亿万年前的天地震动↓
也可独自坑底静坐,冥思宇宙洪荒的缥缈一瞬↓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举杯邀月,共醉星河。
夜空之下,陨石之上,
谁都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坑底设螺旋坡道与平台下多功能空间相连,内外贯通。仿佛是两个时空的玄幻通道。
至此,整个接待区的五大功能区重组后就形成了由下到上的四大行为区:消费行为的服务区、展演行为的多功能区、社交行为的活动区以及仰望星空的陨石坑体验区。四个大区以垂直关系分层结合。
这就是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设计的白沙陨石坑国家地质公园游客中心。
比起月球,我们更欣赏月涌大江;比起陨石,我们更向往星垂平野。 宇宙孤寂,诗意的只有人类。 所谓设计,不过是出于好奇,在于审美,归于求知。终于,义无反顾。 义无反顾的在一颗星陨落之后,执拗的造出整片星空璀璨。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