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当代建筑(CAjournal),欢迎关注。
01 对话UAL
韩冬青,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委员会执行主任,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兼),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首席总建筑师(兼),江苏省设计大师。研究方向为公共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承担建筑设计和城市设计本科课程教学,讲授研究生课程“建筑设计理论”,从事公共建筑设计创作和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马晓东,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江苏省设计大师。长期从事建筑设计实践工作,主持及参与完成数十项建筑设计,拥有较丰富的设计实践经验。高崧,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作为建筑设计专业机构负责人其是富有洞察力和远见的专家。在管理、市场、客户经营和工程协调上的经验和理解为他在业内赢得了很高的声誉。王正,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城市建筑设计及理论,建筑空间类型学,城市形态与城市设计。2001年迄今在东南大学建筑学院任教,曾赴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访学。担任本科和研究生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设计理论教学。
CA:请问成立城市建筑工作室(Urban Architecture Laboratory,以下简称“UAL”)的初衷是什么?
UAL:在当初酝酿成立工作室的人当中,韩冬青和王正在学院任教,马晓东和高崧两位是设计院的总建筑师,在日常的专业教学和设计实践中我们经常有合作。对于建筑学,尤其是设计方向而言,理论研究与工程创作必须紧密结合。脱离设计实践的一线,就很难真切地感受和把握社会需求及行业发展的现实问题;反之,缺少了研究支撑,设计实践也容易就事论事,不利于形成学科发展所需的学术积淀。从教学角度看,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的人才培养更应置于“做”的现实情景中。2005年,我们在一次境外考察期间,开始商量依托设计院和建筑学院,建一个集研究、实践及教学于一体的团队。我们给团队命名为“UAL”(Urban Architectural Lab.),即“城市建筑工作室”时,并没有预见到十多年后的今天,城市设计在中国会受到如此重视。但我们当时已经明确地意识到建筑与城市之间内在的复杂联系,也认为中国当代的建筑创作与城市设计在思维上的拓展性、知识体系上的连贯性和实践探索中的互动性,迫切需要一种务实的探索和积累。
泸州市市民中心
泸州市市民中心
CA:UAL的团队构成有什么特点? UAL:目前,UAL团队成员总计50余人,其中在职人员20位(包括5位建筑师兼学院教师和15位专职建筑师),另有30余位在读的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这个队伍的年龄跨度比较大,利于相互学习。随着团队十余年来的成长,其表现出人才密集型特征:在职人员中有7位具有博士学位;有3位教授或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位副教授,6位高级建筑师或规划师;11位具有一级注册建筑师资格,其中2位兼有注册城乡规划师资格。经过十多年的磨砺,团队成员各有所擅长,一部分成员相对侧重城市设计,一部分成员侧重建筑设计,他们在项目中也经常互相组合、渗透,在实践和科研两方面都产生了一些较高质量的成果。这种人才群体更需要完善的梯队建设,UAL工作室还将逐步扩充团队构成。目前团队成员中建筑学出身的占绝大多数,也有少量成员是学城市规划的,学科背景相对单一。在相似的教育体系和合作环境的浸染中,团队在研究上系统性比较强,但也可能存在学识和思维的盲区。因此,我们比较注重与相关学者、专家或团队的合作。在UAL的设计项目中,超过50%的项目都是在与不同机构和专家的合作中完成的,涉及规划、产业、交通、遗产保护、景观、生态、环境物理、市政等不同学科或专业。例如,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就是在与城市设计、历史理论、遗产保护等专家、学者的充分合作中得以实现的。这种跨领域的合作,对完整理解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多元价值、知识结构,以及其所需掌握的融合驾驭的专业技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
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及配套建设项目
CA:UAL秉持的理念是什么?其工作内容和工作方式有什么独特之处?UAL:工作室在成立之初有两大理念:一是希望在研究、教学与实践之间搭建桥梁,彼此相互促进和转化;二是关注城市与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重视不同尺度物质空间形态设计的内在逻辑。反观工作室十余年来的工作内容和成果,团队在纷繁的设计工作中始终秉持产、学、研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无论是建筑设计还是城市设计,UAL时常面对颇有些难度的题目,其中有些是实际而复杂的设计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系统梳理、剖析、探索、判断,成为我们工作的日常内容。这不仅帮助业主和设计者准确地找到并解决关键问题,同时也在不断地积累和创新中积淀了相关的研究课题、技术标准、专著论文等多样化的成果。不过,在团队内部,科研与创作、城市与建筑,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我们希望UAL能提供多样化的研究机会,促进团队个人多维度的成长。团队成员有机会同时参与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工作,同一天面对的设计问题在精度上可能在1:5 000与1:5之间切换;每个个体无论在编制上隶属设计院还是学院,都有机会参与实践项目及与之相关的科研工作。当然,与这种多维度的工作内容相对应,团队个体也承受着相比一般情况更多的压力。
吉兆营清真寺
吉兆营清真寺
CA:工作室完成了许多城市设计项目,尤其是落地南京的城市设计,在15年的发展历程中,其有什么特点?
UAL:南京是中国最早开展城市设计,并持续保持该领域领先水平的城市之一。工作室初创成员早在20年前就开始进行城市设计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至今已完成或在编城市设计项目共计70余项,其中位于南京市域范围的有52项,基本涵盖了南京城市设计项目的各种类型与区域。按尺度层级分,包括了总体设计3项、片区5项、重点地段32项、地块31项,反映了尺度类型的差异(最大245 000h㎡,最小不足5h㎡);按成果属性分,包括创意11项、编制25项、管控32项、建设6项、研究12项,可见城市设计主要是为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技术文件;从设计项目在新老城区的分布看,新城建设35项、旧城更新23项,印证了过去20年,新城建设是城市空间发展的主战场;从重点区段项目设计的核心议题看,自然山水类25项、历史文化类14项、城市中心类30项、基础设施类13项、其他一般区段10项,这些类型往往又是相互叠加的。从UAL的城市设计实践中可以看出四种趋势:一是城市设计已从早期的视觉秩序导向,走向多元价值观的平衡整合;二是城市设计决策过程中日益重要的是权益兼顾与协调;三是城市形态分析技术的发展,提升了对建成环境认知的科学性;四是一系列城市设计“技术标准”与“专项导则”的研究与编制工作,见证了城市设计规范化管理的进程。
南京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滨河地段城市设计
南京内秦淮河西五华里滨河地段城市设计
02 工作室简介
城市建筑工作室成立于2006年,是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下设的以城市建筑领域的研究、实践和研究生培养为主要特色的开放型专业机构。其谋求学术研究、工程实践和研究生培养的互动和融合,致力于创造一种既轻松又严谨,既丰富多彩又特色鲜明,既利于机构发展又鼓励成员进步的工作室文化。
城市建筑工作室依托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和建筑学院,建立集学者、职业建筑师、学员于一体的团队。该工作室由韩冬青、马晓东、高崧、王正共同发起创立,经过十余年成长,团队成员已有50余人(包括15位专职建筑师、5名学院教师兼建筑师、30余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等)。其在从事研究和教学的同时,承接包括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两种类型项目,具备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全过程技术服务的核心能力。
城市建筑工作室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建筑设计项目有90余项,其中已建成并投入使用的项目61项,涵盖文化建筑、教育建筑、宗教建筑、景观环境、商业设施等多种类型;已完成和正在进行的各类城市设计项目共计70余项,足迹分布在南京、北京、广州、雄安、济南、厦门、烟台、盐城等城市,涵盖大尺度总体城市设计、地段城市设计和地块城市设计创作与编制。工作室完成和在研国家级及省市科研项目30余项,主持和参与8部行业标准和工具书的编制,出版著作和译著2部;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教育部、江苏省等省部级优秀设计奖21项;已培养博士研究生16名,硕士研究生128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