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CA当代建筑(CAjournal),欢迎关注。
01 对话董丹申
董丹申,首届浙江省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当代中国百名建筑师,现任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董事长兼首席总建筑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平衡建筑研究中心主任。作为职业建筑师,从业30余年来,董丹申及其团队一直专注于建筑创作,潜心研究并构建“平衡建筑”理论架构:该理论源自知行合一的东方传统哲学思辨,其核心即情理合一、技艺合一、形质合一,在具体的建筑创作中践行平衡的建筑之道。其作品发表于各类国际媒体,曾受邀参加2018“艺术欧洲”国际建筑艺术展,受邀参加2020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编著出版了《走向平衡》和《大学校园营造中的知与行》两本专著。
CA:请问什么是“平衡建筑”?怎么想到这个名称的?
董丹申:说到怎么提出“平衡建筑”这个话题,这就要说到2013年我院建院60周年庆祝活动。当时大家企盼我们的作品展览能有一个主题,以总结浙大院60年的创作活动源于怎样一个学术理念。大家各抒己见,人人均从一个角度与方面,道出了浙大院几十年来在创作、技术、质量、管理中所追求的一些理念,包括理性与感性、人文与技术、多元与包容、协同与共赢、本土化与国际化等。其实,这一系列的设计理念与我们院的企业气质,最终都不约而同地指向一个词——“平衡”。我们也似乎找到了一个家园,一个具有共同价值观的大家园。
至于说什么是“平衡建筑”,我们在很多场合,在很多文章中都进行了定义和解释。概括而言,“平衡建筑”包括三大核心价值、五大特质、十大原则、十八种实践模式,以及反八风倡议等。“平衡建筑”不是一种设计风格,而是一种理念与学术追求,一种对待建筑设计在各个环节中的系列态度。这几年,随着大家的共同挖掘与感悟,从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与阳明心学的承接关系。借此,我们努力使之作为传统哲学智慧,“知行合一”地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发扬光大。
沭阳美术馆
CA:刚才谈到了团队的“学术追求”,这给团队带来什么样的不同?或者说,跟通常的建筑设计团队比,会有什么不同? 董丹申:通过把“平衡建筑”研究作为我们团队的学术追求,不仅志在引导全体成员遵守共同的专业价值,同时也在宣扬自己的团队精神。首先,弘扬团队有独特而鲜明的学术价值观和执业价值观,企盼“平衡建筑”与现代管理学相融合,增强团队运行的学术性;其次,希望借此学术导向增强团队的核心价值观,“设计创造共同价值”的凝聚力,激发每个成员对职业价值的思考。同时,以学术为纽带培育优秀人才,创造优质作品,获取体面效益。
我们不仅希望今后能构建更系统的学术理论体系,更希望其能真正成为一个设计团队整体的职业观念,把设计做得更学术一些,执业更体面一些。一家子搭伙安身立命,总得讲究个家园情怀。高举“平衡建筑”的大旗,追寻“知行合一”的真谛,我们也在论文发表、课题深化、专著出版等方面有所积累。当然,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修养过程。
沭阳美术馆
沭阳美术馆
CA:从“平衡建筑”的角度看,其他单位设计的建筑是否“平衡”?古今中外的经典建筑是否“平衡”? 董丹申:我们认为,关于历史与文化、传统与地域、科技与艺术等内容,是任何一个项目的设计者都必须要思考的基本问题和要素。正是因为不同的侧重与角度,才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个性化与差异化。同时,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风格的经典作品,我们均可将其作为对“平衡建筑”历史时空的印证与研究,这体现了“平衡建筑”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另外,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看,契合“平衡建筑”理念的作品,其审美的个性必然是极其丰富与多元的。比如,一道平衡、健康的美食,即使食材完全一样,也一定会是千姿百态、风味各异的。
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
唐仲英基金会中国中心
CA:刚才谈到“平衡建筑”扎根于传统哲学智慧,能否说得具体一些?
董丹申:传统哲学智慧通常从四个方面得以体现:第一,在宇宙领悟方面,崇尚天人合一,即天地之间的万事万物之间,永远处在一种彼此依存的互动状态之中;第二,在行为准则方面,崇尚执中兼蓄;第三,在人格修养方面,崇尚内圣外王,讲究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则勿施于人;第四,在社会价值方面,崇尚经世济物。
相应地,“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则是古代圣贤一脉相传的智慧心法,而“知行合一”则是“允执厥中”的不二途径。同时,从人类生产、生活实践中,我们本身可以感知、了解到这个世界平衡是无处不在的。宇宙,世界,自然,生命,国家,社会,人居,建筑……从唯物辩证法来说,世界万物充满了矛盾与平衡,而从传统哲学思辨上寻源,其正契合了“知行合一”在各领域中的认知与实践。
在历史上,“知行”关系作为哲学命题虽出现较晚,但“知行合一”的思想一直贯穿哲学研究的始终。王阳明先生集知行学说之大成,将“知行合一”逐渐发展成完备的哲学体系,使之既是一种识知与践行的状态,更是安身立命的哲学智慧。近几年来,“平衡建筑”主动溶入“知行合一”的哲学范畴,深入研究,挖掘其世界观、价值观与方法论,这对设计团队来说,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义乌市文化广场
义乌市文化广场
CA:既然说到“知行合一”,这是一个很深入人心的话题,也是各行各业都在强调的。那么,为什么说“‘平衡建筑’是‘知行合一’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践行”?董丹申:“知行合一”确实是很深入人心的话题。《尚书》说:“非知之艰,行之惟艰。”《左传》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这些古老的经典文献,都论及知行关系问题,都认为知行必须统一,并将此看作是为人、为学的根本,否则就谈不上“善”。这也是无论在什么时候提倡“知行合一”,都会获得广泛认同的原因。但若说对“知行合一”学说的探究之深入、思辨之完备、运用之精微、影响之广大,则唯有王阳明先生一人可以担当。这也是现在大家一提到“知行合一”就直接与阳明先生相关联的缘由。
基于对阳明心学的思辨与领悟,针对建筑设计领域的“知行合一”,平衡建筑在道、法、器三个层面上可被分解为情理合一、技艺合一、形质合一三大核心价值。平衡建筑的五大特质、十大原则、反八风倡议、实践模式等,就是“知行合一”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进一步细化,相当于具体的“实施细则”。没有这些层级分解与细目,光搬出“知行合一”的口号,终究会流于空谈。 从根本上说,“知行合一”与“平衡建筑”的价值核心均以“人”为本源。这个“人”就是形形色色具体的人,人情与人性、欲念与天理无不以“人”为宗旨。设计中,我们遵循万法皆轻,其重在人的法则,这就是一种信念,因此它具有普世价值观和现实意义。同样,我们也深刻认识到“知行合一”的理论体系与当下建筑设计实践的结合,必须经过专业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工程实践,回归设计的“源点”,致“建筑良知”,从而突显每个专业人士的价值和尊严。
义乌市文化广场
义乌市文化广场
02 工作室简介
UAD董丹申平衡建筑工作室多年以来立足于平衡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在具体的建筑创作中践行平衡的建筑之道,其思想基础源自“知行合一”的传统哲学思辨。在建筑设计领域的知行合一,包括情理合一、技艺合一、形质合一等三个层面:在“道”的层面,倡导情感与学理相统一的“情理合一”;在“法”的层面,追求艺术与技术相融合的“技艺合一”;在“器”的层面,着重形态与品质相匹配的“形质合一”。
平衡建筑的特质包含人本为先、动态变化、多元包容、整体连贯、持续生态等五个方面,设计原则概括为特定为人、矛盾共生、渴望原创、多项比选、技术协同、低碳环保、摹拜细节、溶于环境、终身运维、获得感动等十项要素。这些年来,工作室完成的建筑项目类型各异,学术论文阐述的角度也各自不同,但贯穿其间的总体学术纽带是一致的。
UAD董丹申平衡建筑工作室的成员同时又是全院各大大小小部门的领军人物,正是通过这样的各层级团队承接,使得“平衡建筑”能够成为大家共同遵循的纲领,纲举而目张,从而把整个浙江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设计、教学、科研等方方面面有机地协同起来。
关于对平衡建筑的探索和思考,我们还在不断积累和发展;如何通过建筑平衡来实现平衡建筑,我们还在不断尝试和总结。当下,我们不是要建构大而全的准则模式,而是以一种开放的结构和方式归纳出一些特征与规律,以期对当前与今后的建筑设计有所指导和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