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本站经授权转载。
他故意装成天才,做事很无厘头, 假装自已是艺术家, 还装得一副受不了正常生活的样子。
2019奉俊昊电影《寄生虫》 拆房:武鸿儒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建筑师喜欢假装高深这件事其实特别好理解。就像选秀节目都得煽情讲故事卖个凄惨人设一样。 毕竟抽象劳动都没有统一标准,也没有量化指标。各花入各眼,能增加筹码的也就剩下评委或甲方的人类普遍情感了。
小火靠捧,大火靠命。活下去全靠编故事。选中的不一定好,落选的也不一定差——道理谁都懂,但依然只有能让甲方转身签合同的才算绩效kpi。
人的特点是逆流而上。如果太简单,失败时就没有借口。挑战困难的事情,即使失败了,别人也会称赞你的勇气。这不是我说的,这是尼采大大说的。具体到建筑师这里,称不称赞都无所谓,成不成交才是王道。越复杂、越困难、越高深、越莫测,故事就越精彩,设计方案的附加值也就越大,甲方也就越舒坦——反正都花一样的钱,买不了吃亏买不了上当,肯定选那个无差别人类劳动最多的啊。但很多时候,很多设计问题都不是靠复杂来解决的。
作为欧洲冲浪运动的发祥地,法国西南部的海岸小城比亚里茨不仅是众多冲浪爱好者的聚集地,更是被很多人誉为“欧洲冲浪之都”。2005 年,为了更好展现当地的冲浪文化,比亚里茨市政府想建一个海洋及冲浪运动博物馆;并在紧邻海岸风景优美的公园里选了一块场地。
别看比亚里茨市政府雄心壮志口号喊得不小,但拿出手的基地却实在不算很大,只有3000平米。而这个听起来相当高大上的海洋及冲浪运动博物馆其实不高也不大,要求的建筑面积不到4000平米。
按照任务书的要求,博物馆的功能主要就是展厅、多功能厅、办公、服务等等。既然功能简单面积又不大,那布局上其实也没多少选择——只要你不是故意想做妖:门厅及服务功能布置在入口一侧,而多功能厅及办公功能则放在另一侧,中间布置展厅。妥妥的,没啥毛病。
对此,甲方没啥意见,但甲方的邻居就没那么淡定了。本来公园方就对好好的红花绿草中建个博物馆满肚子牢骚,然而胳膊拧不过大腿,政府大人发了话也只能认栽。但条件还是要提一提的,不然吓坏了小花小草小朋友怎么办?
公园方的要求其实也算合理:就是不能破坏公园景观,碍了游客们的眼。听在建筑师耳朵里,就是要让建筑和场地产生关系,和谐共处。这个好说,上学都讲过。
最经典的就是底层架空,萨伏伊别墅的绝招借来用用。
或者还可以中层架空,留出观景平台。
最常见的还有屋顶观景平台,空中花园美美哒。
再次重申:小孩子才做选择,建筑师全部都要。将以上三种合体,形成一个从屋顶到底层的大斜坡延伸至公园,与公园绿地连为一体。同时,把地面三层的体量压入地下三分之二,再次缩小博物馆的存在感。
但说句实在话,让建筑融入环境的方法有100种,这个大斜坡的做法算不上多么出彩——因为真正的挑战根本就不在这儿。环境最多算外伤,而致命的都是内伤。这个方案的内伤就是面!积!太!小! 我们先根据前面的分区按面积把功能排布出来。
然后你就会发现这个胸怀大海乘风破浪的“大气”博物馆,事实上只有一个一千六七百平米的刀把儿展厅。
玩了命也就只能分出两个展厅。
而作为一个海洋博物馆,就算只展点儿海水,两个展厅都不够——何况您这还有个“冲浪”主题在排队等着呢。
所以,建筑师们,发挥才能的机会是不是来了?快点发动100平米布置100个房间的技能,再辅助什么延长流线、混淆视线等武功生生可以把4k平米的博物馆做成4w平米的空间体验。 真的忍不住吐槽很多时候建筑师仿佛活在原始时代,9012都过完了,怎么一想到博物馆还全都是纯实物展示呢?国宝都疯狂了,满屏满网的数字博物馆难道是对建筑师屏蔽了吗?还是你们村刚通网?
在21世纪,当展厅面积不够的时候,最简单的方法是选择——虚!拟!展!示!现在问题就简单了:我们只需要确定屏幕挂哪儿就可以了。那么,需要首先考虑的就不是空间划分,而是屏幕视距。一般来说,人与荧幕的最佳观赏距离是荧幕垂直高度的三倍。
如果设置荧幕在短边一侧,受斜坡屋顶影响,这部分的墙高只有4米,全部设置成屏幕的话最少也要留出12米的观赏距离。去掉视线净空区后就只剩下4米距离,很显然太过于拥挤。
而另外一边墙高8米,设置成屏幕的话就需要留出24米的观赏距离。但去掉观赏距离后,仍剩余较大的空间,相比之下更适合作为虚拟展厅使用。
然而,只有一个屏幕的虚拟展厅也太寒碜了,怎么着也得设置三四个才好意思叫展厅吧?所以,是又回到空间设计的套路里了吗?
简单点儿,做设计的方式简单点儿。抬头看,苍天饶过谁。我是说,可以考虑在屋顶上进行展示。天天喊人家第五立面,能不能走走心真的把人家当个立面用?
当然,在屋顶设置屏幕也是要设计的。总不能直接撂在中间,让人们走半道就停下抬头看,秒变碰碰车现场吧?
最合理是在屋顶的两侧放置屏幕,不影响展厅正常的行为流线。还可以借助两侧的楼层平台限定观赏范围提高观赏角度。
但一直仰着头看展对颈椎的考验太大——前方神来之笔!建筑师将屏幕的位置进行变形,让原本水平的屋顶向着斜45度方向上弯曲。就这个简单的操作不仅解决了观赏视角的问题,还巧妙的点题了海洋与冲浪,为原本平平无奇的展厅赋予了灵魂。
同时,屋面的弯曲也对展厅空间进行了弱限定的分区。
更绝的是,这个弯曲屋顶也顺便为建筑选择了造型。凹出的一面向大海,就像一个框景器为屋顶平台看海的人们限定了视线。一箭好几雕,有没有~
然后整理观展及观景流线。观展流线主要都集中在能看见各个大屏幕的平台上,人们在平台上看完虚拟展经过一个坡道下到展厅之中,然后逛完展厅再沿着楼梯回来。
观景流线主要是把人们引导到公园中,让公园成为建筑功能一部分。将位于地下的办公功能块面向展厅的一个角向下压,而面向公园的那条边向上拉,使得楼板倾斜,从而连接展厅空间与公园,也使办公空间拥有自然采光。
将其他部分的屋顶也产生变形,让其与功能更好的契合。
新的弯曲屋面也成为了新的观景平台。
屋顶既然有了这么多观景平台,所以单独设置一部楼梯让人们可以从建筑内部直接进入屋顶。
最后又在屋顶加设了海景餐厅和冲浪商店,唯美食与美景不可辜负。
最后,再为其他辅助功能设置单独的入口及流线,整个建筑就差不多完成了。
封上立面,打完收工。
这就是斯蒂芬·霍尔设计的海洋与冲浪博物馆。一个很简单的小博物馆。
最后,再来看一遍完整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做设计,而是假装在做设计。
我们一直在纠结的不是建筑“需要”怎么做,而是建筑“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做才会显得我更高级、更高深、更高效、更志存高远。 然而,高手从来不拔刀,真僧只说家常话。
图片来源: 本文图片[1]、[2]、[13]、[25]、[34]、[36]、[38]、[43]、[44]、[45]、[46]来源于 https://mp.weixin.qq.com/s/_qADgnrDrNd297ZJb2auJA 其余分析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