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本站经授权转载。
《楚门的世界》 拆房:刘思佳 文案:林雅楠 拆房指导:林雅楠 总指导:赵劲松
有句话叫: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但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壮大,我们惊喜的发现——现在人类思考,不止上帝会发笑,AI(人工智能)也在笑……
上帝觉得人类幼稚的像个孩子;而AI觉得人类还是个傻孩子。 比如,踢足球机器人碰触到球有奖励,所以它在抢到球之后开始高速振动,从而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次地碰触到球(Ng et al, 1999);又比如,一个机械手被要求把木块挪到桌子的指定地点,它的解法是挪桌子(Chopra, 2018);还比如,为了鼓励机器人造高塔,衡量标准是乐高积木底面的z坐标,于是程序学会了把底面翻过来(Popov et al, 2017),以及程序发现让游戏崩溃就可以让自己不被灭掉,所以好几个程序各自找到了让游戏出bug崩溃的办法(Salge et al, 2008)等等——反正各种骚操作层出不穷。
某科技大佬说,AI比你更聪明,但你可以比AI更善良。 大佬可能还是在金字塔顶端呆久了,不食人间疾苦。“善良“这事儿从来都不是人类的绝对加分项——但我们真的可以比AI更爱吃喝、更爱玩乐、更爱享受。
谷歌明显也是这么想的。
在上个时代里,更努力、更聪明、更勤奋、更抗造——或者说更像机器人的人才是老板的宠儿、公司的支柱。就像我们习惯的办公室格子间模式,每个人都在机械的重复着整个工作链中的某一环节,谁更高效谁胜出。
但现在,有了AI。至少在谷歌这里,AI不是新闻异事,就是个“事儿”。
那么,问题来了:活儿都让AI干了,人干什么? 其实已经说了,人可以吃喝玩乐啊,或者帮助别人更好的吃喝玩乐。也就是谷歌自己提倡的工作享乐主义。
说白了,现在不是谁的苹果多谁就能赚钱,而是只有伊甸园里那颗叫“欲望”的苹果才是独角兽。
谷歌工作场所1.0已靠“享乐主义”成为硅谷标杆,现在他们打算变本加厉。拿到了原谷歌总部东面的一块地,继续搞工作“享乐主义”2.0,彻底腐蚀掉辛勤小蜜蜂们的纯洁心灵。
不但变本加厉,还加人。建筑师找了搞事情技能满点的B.I.G还不够,又叫了牵着全纽约一起爬楼梯玩的Thomas Heatherwick来组局。
调皮大王+捣蛋大王是个什么组合?硅谷传奇?
硅谷传奇B和T倒是很快达成了共识:吃喝玩乐哪里最好?当然是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啊。
于是,整个建筑被确定为聚落模式。这个模式下有科技,有社交,还有自然,简直是人类社会的集中缩影。
还顺便想了个slogan:永续的建筑设计,永续的享乐主义。比享乐更享乐的就是永远享乐。
面子工程搞完了,还是得解决资本家的真正需求:享乐办公也是办公,到底要怎么办公?
B和T在这次2.0版本中继续沿袭了谷歌摒弃格子间的做法,要为不同规模的工作小组提供一个既可以分隔又可以通力协作的工作空间。
对于怎样容纳和分割总数约3000人的办公空间,在经过详细的考量之后,他们将150人的工作空间作为一个小社团,并希望能够把一些餐厅茶水间和办公空间变成相互连通的平台。在这个150人工作台上,可以按照任何规模来排布办公空间。
工作空间形态也随着不同的工作模式可以自由变化。
当然,把3000人分割成150人的工作空间也不过是20个小空间的组合。平铺在谷歌财大气粗的场地上都显得绰绰有余。
但别忘了工作是本体,玩乐才是灵魂啊喂~
于是B和T将20个小团体进行了“拉伸”,不是简单的面积扩大,而是通过中庭设计连接每个工作区,并将这个被办公空间限定的小中庭作为社交和游戏的灵魂空间。
有了玩乐中庭后,各个工作区域的联系就只有角部的微弱衔接。倒不是大家多爱工作,主要这样不方便。毕竟,人类区别于AI的一点就是懂得通力合作。 于是B.I.G拿出了自己的独门玩具——空间叠叠乐。灵感来自于乐高,原先在乐高之家的设计中也用过。同一标高上的两个平台通过垂直空间上第三个平台的搭接产生联系,空间关系又亲密又疏离。
总体来说这就是一个可以运用在不同规模空间的通用套路。今天这个算是巨大规模了。受穹顶的形态影响,中央位置的工作平台可获得更高的层高,因此赋予最高的标高,并且标高向四周扩散递减。
站在中央俯视四周,视野真的不能更开阔了,灰常方便老板监工。(我没有,不是我说的)
调整一下受层高限制而削减的部分平台。
因为增加了特别特别多的玩乐中庭导致一层已经不能满足功能面积需要了,于是向下面复制一层。
当然,复制的只是平面规则而非立体规则。因为谷歌boss说了要有一个自行车道。
办公平台之间的缝隙落至一层成为中庭。
再置入不同功能。为了体现谷歌企业的开放性,一层保留公共通道,并在两侧设零售商铺,并向周围社区开放。
其他功能按照下面热闹(社交空间)上面安静(工作空间)的原则布置。工作区域每个团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和需求灵活划分空间——也就是可以抢地盘,谁抢着算谁的。
停车场和水暖电等都塞到地下。
最后解决交通问题。除交通核外,在办公平台搭接的角部设置坡道,并在庭院处增加公共楼梯来辅助交通。
再加上我们寓意科技天空的穹顶。
我们在官方公布的几版设计中可以看出,最初的穹顶被定义为一个高科技控光的玻璃罩子。
经过几次演变最终成了一个通过波浪缝隙采光的改造穹顶。
和传统的办公楼比起来,新穹顶和新模式在生态环境上也更胜一筹。基本可以上建筑里的所有人都享受到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而不是传统办公楼里只有靠窗的位置才是风水宝地。
在B和T的设想里,这次设计不是试图增强谷歌员工的想象力,而是尝试以一种人类与AI共存兼容的模式,建造一个新的工作平台。即使不知道未来注定是什么样,但可以肯定人类正在逐渐摆脱工业时代作为一颗螺丝钉的流水线模式。
AI更会工作,而我们比AI更会享受工作。
这就是Bjarke Ingels和Thomas Heatherwick联合设计的Google charleston east新园区。
最后看一下完整过程:
建筑史里有个说法叫“建筑的滞后性”。大概意思是说,相比较其它艺术形式,建筑本身对社会潮流或者社会变革的反应及表现会慢一些。当然,这和建筑艺术需要更长周期的实现时间有关系。
但“建筑的滞后性”不代表建筑师的滞后性,现在也早就不是非得等建筑建成才有话语权的年代了——就算抽不了预言家,至少也要保持警惕不能第一个出局。
图片来源:
图[1]来自https://www.bloomberg.com/news/f ... herwick-s-moon-shot
图[2]来自 https://www.dezeen.com/2019/08/27/google-hq-big-heatherwick-the-111th/
图[3]来自 http://www.heatherwick.com/proje ... oogle-mountainview/
图[6][7]来自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DrY2GA5PjtE
图[8][9][10][11][12] [15]来自 http://www.heatherwick.com/projects/buildings/google-mountainview/
图[4] [13] [14]来自http://www.pinsupinsheji.com/h-nd-1143.html其余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