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计成(公众号ID:jicheng-0102),作者:朱利朋,本站经授权转载。
文章作者 / 朱利朋
2018年的秋招形势非常严峻,应届生860万,历年之最,但是企业却大规模缩招,金融因证券下跌缩招,券商今年都不招人。
互联网,随着人工红利消失缩招。
快消缩招,地产今年更是严冬,万科新动力在全国只招88人,整个北京只招10人。
国考招录1.45万人,比去年减少近一半。绝大部分的HC秋招就招满了,而且还要面临考研失败和考公失败的大军。
很多企业的人力都说,今年毕业的孩子们,真的非常不容易。
我的简历:建筑老四校在读,休学创业。建筑至上archigh网站及自媒体创始人。
一
我是一名在国内某建筑院校即将毕业的本科生,在这个就业形势堪忧的寒冬,想跟大家聊聊我的故事。
“军训是你们大学最轻松的时光,好好珍惜。”这是开学报到前,学长对我说的第一句话。
事实证明,他们作为先行体验的那批人,说的的确是对的。
设计课作为贯穿我们整个大学生涯的课程,要求我们在既定的时间完成一个设计,并通过最终的图纸、模式来对设计进行阐述。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课程的作业、考试需要完成,这就意味着我们除了普通大学生有的考试周之外还有一个赶图周:通常是连轴转、不怎么睡觉,要么一天对着画板画素描、要么一天对着电脑在CAD里噼里啪啦。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实际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
像所有学建筑的学生一样,我从大一开始就只在食堂寝室工作室活动,过着三点一线的生活。
每天在草图纸上画平面图,切花泥,烧板;看着厚重的建筑书籍,在网上搜索着建筑相关的信息;通宵达旦,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亦乐乎。
但是我和那些努力的同学不一样的是,我的设计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分数。我的设计形式与空间过于单调与琐碎。别人短时间内就可以想到一个非常好的平面形式或者建筑形态,通常我需要花费很久才能想出来一个,还非常平庸。
“你的思维太理科生了,设计需要感性的美。”
另外,我的手绘很一般。别的同学是越画越开心,越来越有成就感;我是越画越崩溃,越来越想一弃了之。
我不太明白,为什么这次和过去不一样,努力得不到回报了?
所以大家可以料到,我大一过的很不开心。
这种情况到了大二才有所好转,因为从大二开始我们不再手绘出图了。我突然发现:唉?好像PS跟SU学起来比手绘要快乐的多嘛。到大二的时候才有精力对设计的理念、手法有所在意与理解。
依旧三点一线的工作,每天趴在工作桌前想着如何做出好的设计,每天在网络上搜索设计的种种。步行十分钟就能到市中心,但是活动范围从未超过校园和食堂。
为了设计课没有参加什么社团、没有参加什么活动,游戏也不怎么接触,甚至高中玩的非常好的同学来自己所在的城市玩都没时间陪,但是仍然感觉力不从心,到底如何能做出设计?
我似乎没有从设计中得到应有的快乐?大家似乎愿意为做出好的设计而熬夜通宵不抱怨,我似乎是看到别人也在熬夜才继续呆在工作室的?
到此为止,我开始承认天赋的确是存在的,到此为止,我感觉从未有过的举步维艰。
二
故事的转折发生在大二下学期。
因为我喜欢打篮球,这是为数不多能在大学让自己快乐的方式,在球场上会碰到同专业的师兄,他们有比我高一届的,也有大五快毕业的,也有读研的,甚至于有已经工作几年的。
从小我就喜欢和比自己技术好的人打球,再加上大二下学期我几乎每天都会去球场运动运动,结识了几个关系非常好的学长。
运动之余,他们会问我关于设计和学习的一些情况,我也会问他们一些问题,现在回想起来,大都是非常局限的:怎么做好住宅设计?这次社区中心设计好难,学长帮我看看?遇到又小又猥琐的空间怎么处理……诸如此类。
在下学期设计课的最终答辩结束后,一位即将毕业的学长约我一起吃饭,他当时问了我两个问题,三年后的现在我仍然记忆犹新,我写下这两个问题,你也可以问问自己:
“我今年研究生即将毕业,现在建筑设计和地产的情况很好,但是三年后到你毕业的时候,行业真的还会如现在这般繁荣吗?顺势而为永远比逆流而上要容易。如果你不是那么喜欢和擅长设计,只是为了一份工作,你真的要一直做下去?”
“另外一个问题,想清楚你要什么。无论做什么,早做决定,甚至转行也要趁早。不知道?那好,你就现在拟定一个方向,设想一下,三年、五年甚至七八年后你的状态,是你想要的吗?”
我一时语塞,竟不知该如何回答。虽然当时还谈了很多,喝了不少酒,但其他的我早已忘记,只有这两句话,一直在记忆里鸣鸣作响。
但是浅薄的阅历限制着我的视野,加上周围环境的影响,我感觉自己始终无法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
所以暑假整整两个月的时间,我做了一件事:找各种各样的人聊天。
他们来自各行各业,有在地产做设计管理的,有在花旗做投资的,有在事业单位做公务的,还有在街边开小吃店的;工作的年限也非常多样:在单独一个领域刚入行一个月、一年、三年、五年、十年的,也有在不同领域跨界两个月、两年、四年、六年、八年的。
我去听取他们对自己行业的认识,对自己工作经验的总结,甚至有对其他行业的了解,之后上升到对个人未来、对社会发展的看法与经验。
当然在交流中,必定是要带有自己的独立思考性,因为既然是交流,其中定有冲突,存在有片面的认识,这一点略去不表。
仅从所有的交流结果来看,我发现如果用心倾听,这些真的是非常宝贵的认知。
我能够从这些先行者的经历中寻迹他们的成长过程,从这些先行者的认知中看到他们如何慢慢适应这个社会,慢慢变的强大与自信,是所谓兼收并蓄。
那些我本没有机会接触到的人、没有机会接触到的行业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认知。
我发现之前自己的世界中只有图纸和模型,工作室和寝室,局限、狭隘的令人发指。
我至于发现自己对行业的认知,即便是自己最熟悉的设计,也是非常浅薄和错误的——应该说,在和他们交流之前,我并不存在“行业认知”这么一说。
那个暑假是到目前为止,我自己的人生中思维提升最大的一个时期,对于我来说,好像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关卡,解锁了新的副本,原本单调乏味的剧情一下活络了起来。
大学本就应去尝试各种各样的可能,去发现自己真正擅长与感兴趣的事情,而没必要因为某个专业或者某个环境影束缚了自己,故驰骛乎兼容并包,而勤思乎参天贰地。
于我自己而言,我似乎觉得未来其实不只是建筑一种可能性,我手绘不太好,形式感与艺术天赋略差,但是非常喜欢设计形成的逻辑性与需求分析的过程,对最终设计的形成也非常有满足感,但也不想要只做建筑设计,就当时而言,想做出一个有真实需求以及能落地的东西——考虑到之前学习软件的兴奋感与接下来可能会遇到的成本问题,于是我决定做出一个互联网产品。
三
接着整个大三,我花了最少的时间在设计上,不再每天呆在工作室里,而是去了之前从未踏足的图书馆,在那里看关于产品、技术的书,学着代码。
慢慢的我发现自己没办法去做所有的事,于是开始找伙伴、找场地,然后办活动、休学、成立公司……那又是另外一段故事了,此处略去不表。
总之,我走上了一条同专业的人基本没走过的路,见过了之前从不可能见到的风景,自己对事物的认知与心态也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关键是,我非常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也非常愿意投入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做这件事。
而这一切,是从我和学长那一次对谈,是从我和许多先行者交流后开始的。我非常幸运在大二的时候就有意识及机会能和比自己年长的人聊天,听听他们的经历,听听他们的认知,当然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不可或缺。
在获取足够充足的信息时能保持思辨的能力,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分析问题,答案就能迎刃而解。
之后的某次,我和一个在业内排名第一的地产公司做战略创新工作的大佬聊天时,他也给予了我几乎同之前学长一样的建议,果然总有一些让他们区别于一般人不一样的意识:
“去和那些比你年长,比你有阅历的那批人交流,去了解他们的经历,了解他们对事物的看法,了解他们对行业的评价,了解他们的价值观,了解他们对世界认知的方式,去努力减少信息差,然后在结合自身思考的前提下,为未来做出规划。”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具有两种属性,自然性和具有劳动行为的社会性。
自然性是人的基本属性,其和动物一样,为基本的生存而存在,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人的行为和存在方式可以和动物进行映射。
比如,老虎具有自然性,老虎需要呼吸、饮水、猎食,其个体的存在意味着必须要消耗资源,但是资源是有限的,所以个体中会存在竞争,竞争的目的是争夺资源。
这里还可以引申出另外一个有价值的观点:和收益真正正相关的是风险。
怎么说?当一个普通老虎个体已经把自己领地内的资源消耗殆尽时,它必须去争夺其他老虎的领地。
如果它选择去攻击有更大领地、更多资源但同时也更加强壮的老虎时,它被杀死的风险是相当巨大的,当然收益也是更多的;它也可以选择攻击那些更弱小的老虎,虽然风险更小,但是获取的领地及资源也是更小的。
大多数老虎肯定会做出风险较小的选择,但是如果在这时,它通过某种方式,不管是跟其他同伴交流还是自己亲眼目睹,知道了那只更强壮的老虎刚刚被猎人击中了前爪,现在非常虚弱,实际上利用了信息降低了一定的风险,它就可以在这时向那只老虎发起挑战,获胜的几率也就大很多。
类比与人类社会也是同样的道理,信息可以大大降低你会遇到的风险,再结合对自身能力的评估,往往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而这种信息,通常来源于和比自身更年长、更有经验的人的交流中得来。
四
我曾在知乎上看到一段文字,写的非常好:你以为的世界不过是你所有认知的总和。
这意味着其实世界上还存在很多东西,思想,见识,等等,只要是你不知道的,相对于你的世界就是不存在的,但是可怕的是人们确用这样的“世界观”来处理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工作甚至是自己的人生。
这真是相当可怕的一件事。
我们存在于一个世界中,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世界观以及对应的方法论,我们的大脑有自己固定的运转模式,我们有自己对事物的同样的解构方法。
但是大家有没有想过,从有自主意识以来,这些认知以及认知方式都是有可能是低效的、浅薄的甚至是错误的,但是我们好像从不认为这些东西会出错,这就好像我们自负的认为人是自然界中的主导者。
而如果想改变自己的认知方式、自己的思维模式,没有外力介入的话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这个外力,就是别人的认知方式与思维模式本体的输出。
由此看来,只是交流信息似乎还不够,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才是个体意识的精髓。
但问问自己,你是否有和那些比你更强的人交流这些的习惯呢?
所以大家应该非常清楚,他们到底想给我传达什么样的建议了。
抛砖引玉,其实有很多认知及意识,在没有接触之前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
如何去接触这些有真正价值的经验?
传统的普适方式是通过阅读。阅读的确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足够全面化、足够有内涵,只是在求速求效率的时代,似乎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每一本书,去发现其中的价值。
所以,我们是可以通过和前辈的交流去梳理他们的认知方式的,在此基础上去阅读相关的有价值的书籍,进一步对知识系统化以及树状化,达到高效率的同时不失自我探寻价值的重要性。
我们称那些比我们年长、比我们有更多信息、有更多经验与阅历、有更深刻思想的人为先行者,他们早我们一步了解并认识了这个世界,他们是能真正解决我们的困惑,帮助我们走出困境的人,多和他们交流,多倾听他们的意见,把碎片化时效性的东西和系统化全面性的东西相结合,在先行者的经验分享中提高自己的信息、眼界与认知,你就能更快也更好的达到那个自己向往的未来。
写在最后: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期待大家与我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