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8-21 16:29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每筑建文(公众号ID:MEI-ZHU-JIAN-WEN)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每筑微评】在每筑眼中,构筑空间文化传媒被当做生活中一缕“阳光”的存在,他们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出道五年之余,他们自创的新建筑媒体品牌《建筑档案》渐渐获得业界人士的认可,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中国建筑与中国建筑师。《建筑档案》不仅有人物的描述、有故事的撰写、有作品的刻画,它更具有思想的传承,通过文化视角看建筑师,让建筑文化走向大众。在接受本次每筑采访的90后设计师们,他们是一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朝气蓬勃的团队,现在让我们走进他们的小世界:
1.支撑你走上设计传媒之路的梦想来自于哪里?
徐丹丹:说到梦想,可能还要回归到小时候。小时候住在乡下,在电视上看到很多高楼大厦,当时专业词汇量还没有,就是觉得特别好看。那时候,小朋友们都会有梦想——自己以后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人想要成为一名宇航员,有的人想要成为一名教师,而我的梦想就是成为一名建筑师。
卢丰:从事传媒设计行业是一个偶然,毕业后机缘巧合之下,来到构筑。开始并不了解这个行业,也不知道设计传媒能什么。慢慢的,接触的多了,发现我们的工作很有意思。久而久之自己也伴生了一个梦想,构筑(我们公司)以助力中国当代建筑品牌生长为方向,我的梦想,是想在这个行业里尽自己一点点力量,帮助建筑师、设计师表达出他们的心声。
(徐丹丹&卢丰,漫画:黑血兔子)
2.你最喜欢哪位设计师的作品?
何星毅:我个人比较喜欢朱锫老师的作品。在《建筑档案》看到他设计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看照片感觉是多个拱排列形成的建筑,和地形及自然环境融合的很完美,再加上朱锫老师在设计中始终保持着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所以我比较喜欢他的建筑。
徐丹丹:我最喜欢的建筑师是扎哈,可能是爱屋及乌。我特别欣赏她这个人,在如今很多男建筑师主导的建筑行业中,扎哈作为一名女建筑师,她能够有现在的成就,是非常不容易的,是她的个人女性魅力吸引了我。
3.你喜欢怎样的老师或者领导?
何星毅:我比较喜欢信守承诺公正公平的领导,如果再加上他个人非常有能力,我们跟着他能学到很多东西的前提下还能赚到足够的钱,这样就最好不过了...
高祥:其实我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我觉得这也是90后的通病,所以我喜欢比较严厉的老师或领导。一方面我自己还需要督促,另一方面会在这类老师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
4.如果抛开经济的因素,让你重新选择当下,是选择继续读书,还是继续工作呢?为什么?
丹丹:如果抛开经济的因素,我会选择继续读书。现在的状况让我常常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需要继续深造。如果知识水平提高了,再加上后期的经验积累,我会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卢丰:我应该会继续工作。学习是一项持久的工程,不论是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学习都可以进行,主要靠自制力。我更乐意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我觉得在工作中能更快更深入地接触到社会里、这个行业里最真实的一面,能够更准确地汲取到我想学习的东西。如果我再选择一次的话,还是这个结果。
何星毅:我会选择继续工作,虽然我在物质上有一定的保证,但我更喜欢在工作中学习的感觉。它不仅可以获得专业能力的提升,也会在自己喜欢的工作中获取成就感。
高祥: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的话,我肯定会选择继续学习。工作的这几年越来越发现自己的不足,很想再回去充充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但我对自己很了解,如果真的有机会继续回去学习,可能也不太会学的下去。所以最后还是选择继续工作,一边在工作中学习,一边在工作之余去补充些知识,我觉得这样会更好。
5.当代设计师的创作,你认为艺术性和实用性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丹丹:一个设计师首先要有自己的风格,其次设计出来的作品一定要将技术和艺术进行完美的融合,不能为了炫目而去做只有艺术性的建筑,也不能为了满足功能去做只有功能性的建筑。将艺术和技术进行完美的融合,这样的建筑才称得上是好的建筑。
6.你认为目前的各种设计相关传媒中,哪种传播机制是你比较喜欢的?为什么呢?
高祥:作为90后,我更喜欢新媒体,像微信、自媒体,或者是今日头条这种新媒体的形式。它们的好处在于很适合当代人的阅读习惯,传播速度很快,可以充分利用大家碎片化的时间。比如微信的文章,很快就可以浏览完,降低了阅读的时间成本。而现在的人,说实话都比较懒,不管是我们90后,还是80后或者00后,大多数传统的大众纸媒,基本上我们这几代人就没有人看了。但在纸媒里面,图书我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它拿在手里会有沉甸甸的感觉,会有更多的内容放在里面,适合长时间阅读的需要。
7.你认为未来设计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
卢丰:首先我认为未来设计师对于自己专业知识一定要夯实,然后还需要吸纳新知识,比如科技方面的知识、人文知识等等,出色的设计师一定是个涉猎广泛而且善于接纳新鲜事物的人。未来设计师更要具备综合能力,不仅仅局限于画图设计,还需要与人沟通、商业运作等方面的能力。
8.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你认为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丹丹: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是集技术和艺术为一体,并将二者进行完美的融合。单纯的技术型设计只能满足人们功能上的需求,是没有情感的设计。单纯的艺术型设计,在功能上必定会有所缺失,设计作品也必将是“绣花枕头”。因此,将技术和艺术进行完美融合的设计才能出好的作品,这也必将是未来设计道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
高祥:我觉得未来设计好坏的标准应该是“人”,以人为本才是好设计,看着舒服,使用方便,在保证功能性的基础上增加它的艺术性。
9.几年以后是继续在构筑空间文化传媒工作,还是出来自己创业呢?
何星毅:说到工作和创业呢我个人还是很想去创业,但来到公司之后呢,因为这样的一个年纪初来乍到其实有好多东西都不太懂还有很多要学习和进步的空间,所以我还是努力的工作,刚好在这个行业我们公司的前景还不错,所以说我会努力的工作好好的锻炼自己,之后我在考虑怎么去创业。
10.你希望将来自己的合作伙伴们是什么样?或者希望得到什么样工作氛围?
卢丰:我现在所处的工作氛围已经很棒了,我们像一个大家庭,每个人手里的任务、项目与其他人相关,大家一起协调共进,把工作完成。我理想的工作氛围就是这个样子,在不断碰撞中,不断探讨中,产生创意火花,完成一项艰巨的任务,能让自己有价值,让这个团队有价值。
徐丹丹
满族,河北承德人,
爱好听歌、唱歌、写作,
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姑娘。
卢丰
汉族,95后一枚。
新步入建筑传媒行业,
作为该行业的新生力量,
他以渴望、谦虚的姿态汲取行业知识、经验。业余爱好看书运动,
自定位为有待考核的阳光男孩。
何星毅
汉族,95后,
一个来自南方的小伙,
为人随和,爱好健身、摄影,内骚外正。
2016年来北京,面试的第一家公司就是构筑空间,
自此开始进入建筑新媒体行业。
从最初微信公众号的视觉设计到活动策划逐步又走向品牌策划。
为期两年的工作对自己来说很充实,
发现自己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高祥
1995年生人,
在校主修平面设计专业,
一个阳光宅男,
一个正在努力的90后建筑媒体人,
毕业后就来到了构筑空间文化传媒这个机构,
跟着一位80后的老大边学习边工作,
参与了多个公司品牌策划,
为早年的梦一直在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