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随风3286 于 2018-8-3 11:25 编辑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非标准拆房部队
哪里不会拆哪里
学建筑
so easy
这是拆房部队拆的第36座建筑
建筑师这一职业做久了,就会让人觉得很压抑。
为什么压抑?
因为有一句话总在心里憋着,却很难说出口。那就是——
甲方啊,你si不si傻??
以前,我总劝你们别老吐槽甲方,要把这些奇葩要求当成建筑方案的试金石。
但是,巧妇也难为无米之炊。
“您统共就指甲盖儿大小的地,却划分了108个功能,我就算直接把地形拉起来当房子都满足不了,还怎么给您设计一个欧式古典几何大广场啊?”
其实,甲方和建筑师之间是信息不对称的。
你可能觉得我说的是一句废话。
因为我们通常都以此为理由说服自己接受甲方的奇葩要求——甲方爸爸英明神武,所有要求都是有满盘布局、长远战略的;但却忽略了所谓的信息不对称也是相互的——甲方对建筑空间的尺度、使用舒适度等也是没有概念的。一个20㎡的房间,你想当然的觉得一定是4×5,殊不知甲方爸爸可能觉得2×10也无所谓。
你以为,拒绝甲方是不负责。
其实,你不会拒绝甲方,才是不负责。
但要注意,拒绝甲方,不是不做事,而是目标明确,做最有利于项目本身的事。
比方说甲方找你设计一个学校,你立马就会反应出来场地需要两大部分——教学建筑和活动场地。
可是甲方告诉你,他没那么大的地,活动场地能省就省吧——其实有没有的都无所谓,能过规范就行。
如果你答应了,把学校设计成了经济适用房,就像这样——
甲方是满意了,先别说你自己满不满意,就说对得起祖国的希望们吗?
但如果拒绝甲方——
那你就得给他“变”出个地方来放运动场地!
好了,朋友们!
撸起袖子来变戏法吧!
戏法重点
叠起来放
将活动场地和建筑设计成叠合状态。
在叠加的时候我们第一个想法90%就是,将活动区域叠在建筑体块的底部,俗称——底层架空。
但是我们所需要的活动场地是操场啊,你见过插满柱子的操场吗?
所以,真正的法宝是——
屋顶。
其实你也想到了对不对,毕竟看过那么多屋顶平台的案例,没有什么难的!
但是,如果真这么简单就没必要让拆房部队出手了。
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下面几个问题:
Q1:为什么要做屋顶活动平台?
A1:场地太小却又需要一个大面积的活动场。
Q2:这个场地的特征是什么?
A2:完整。
也就是说不能被打散也不能有障碍。
Q3:将活动平台倒置在建筑上还有其他的问题吗?
A3:有的是,比如规范问题、消防问题、流线问题、噪声问题等等。
发现了吗?
Q2属于场地设计问题,而Q3属于建筑设计问题,
是的,你两个问题都要解决。
所以设计的关键点就变成了寻找屋顶生成的依据:
即以活动场地为依据生成建筑还是以建筑体块为依据生成活动场地。
听你(建筑)的还是听我(活动场)的?
拆房部队的答案是:
要首先解决谁的问题就听谁的。
我们结合案例来看。
案例1
中国,天台第二小学
这个案例很有名了,你已经在很多建筑媒体上看过无数遍了。
这是一个很明显的由场地反推建筑的做法——
先确定屋顶层场地形状满足室外活动场地规模的情况下,再根据顶层轮廓由上到下的布置功能,引入基本流线。
具体操作如下:
1.首先划定基地范围,确立出入口大致位置。
2.根据建筑所需的活动场地功能区块,将之组合,并放置在基地合适位置。
3.利用活动场地轮廓作为屋顶,由上到下确定出建筑的层数
4.调整内部的功能分区。由于整个建筑是回字形,因此通过底层架空来建立建筑内部与出入口的联系。
5.插入交通体系,除了在楼内的交通核之外,为了提高屋顶活动空间的利用率以及满足疏散,在内院沿外廊设置了一条直通屋顶的直行单跑楼梯。
6.最后,根据主要入口位置调整体块在基地内的角度,分割利用剩余场地作为入口广场缓冲。
完整过程:
为什么这个学校可以从活动场地反推建筑轮廓?
因为这个设计的重点在于活动场地。
而且建筑部分只有小学教室的基本功能,层高没有大幅度的波动。在保持屋面平整的条件下用反推建筑轮廓的做法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案例2
法国,科学和生物多样性小学
这个案例估计你也见过
它的基地面积虽然也很小,但却做出了比基地面积还大的活动场地。
这就是案例1的对立面:根据建筑体块生成活动场地。
为什么?
这是由该项目的复杂功能决定的。
这所学校是要在一个只有近似40m×70m的基地范围内建一所18班的学校,具体包括7个学前班教室、11个小学教室以及餐厅、图书馆、活动室等。最重要的是还要再加上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室内体育馆(层高很高带看台的那种)。
关键信息点:
1.不同功能的层高要求不同;
2.幼儿园和小学部分最好应该分开放置,且都要有自己的室外活动场地;(场地分层)
3.活动场地没有硬性的形状功能要求。
这就注定了设计必须要先解决建筑内功能分区的问题,再去解决活动场地的问题。
操作步骤:
Step1.功能排布。
该小学包括一个对外开放的体育馆,因此整个场地分为体育馆+学校两部分。
在学校部分,由于小学部和幼儿园的的教室要分隔开,因此将幼儿园划分到地面层,小学部在高层,中间用图书室等公共活动区作为分割。不同的面积自然形成退台式的布局,使每一层的屋顶都可以作为上一层的活动平台。
Step 2.划分屋面。
划定可利用屋顶作为活动空间的范围。
Step 3.整合。
首先增加连接平台整合同一层高上的活动空间,再将相邻的不同层高的活动场地连接,形成一个坡道系统。
再加上楼梯连接建筑外的大活动平台,解决了屋顶活动平台的疏散问题。
Step 4.加围护结构。
完善安全措施,引入绿化及活动设施。
完整步骤
今天拆的两个案例看起来都不是很复杂,所以我们想告诉你的关键点也不在于“怎么做”,而是“从哪儿开始做”。
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有的人就出生在罗马。
寻找到最优的设计出发点,就等于把你的设计投胎到了罗马。
我们习惯于把甲方的建设意图作为设计出发点来考虑问题,因为我们习惯于将甲方默认为决定方案生死的裁判从而放在了创作的对立面。
《哈佛商业周刊》的经典文章“管理你的上司”中说,上下级关系,不过是两个难免犯错的普通人之间的相互依赖。
甲方和我们亦同理。
甲方不是我们的裁判,而是我们的同盟者。
无论是设计师,还是甲方,
我们都要首先对建筑负责。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分析图与动图全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