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如果
你想学的是知识
建筑学一年就可以毕业了
建筑学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产生迷恋的学科。
不但是因为要学习各种杂七杂八跨学科的知识让人产生一种学富好几车的满足感,
更重要的是,学了这些知识也不用具体来做什么。
没有目的的学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事情了。
速写水彩要学习,但学不好也没关系,反正现在画图都用电脑。
设计构成要学习,但学不好也没事儿,反正现在早都不流行形式美的那一套了。
材料结构要学习,但学不会也没影响,反正将来干这事儿的都是土木的。
就算看起来最最重要的课程设计,其实也无所谓,指导老师根本理解不了这么超前又特别的设计理念。
对!
我们在大学里对一门课的感兴趣程度完全取决于授课老师的相声水平。
最明显的就是建筑史之类的理论课程。碰上相声水平高的老师,那课堂上就是满坑满谷,场场爆满;碰上不太会说相声的老师,即使讲的都是真知灼见,那也是听者藐藐、昏昏欲睡。
这就是为什么你年年去旅行、月月看展览,砖头一样的专业书籍像拉砖似的往家搬,街上随便碰上个房子也能从文艺复兴的人文精神讲到现代建筑的英雄主义,却还是在真正的设计任务前大脑一片空白。
因为,
至始至终,
你迷恋喜欢和追求的都只是获得知识的快感,
而不是知识本身。
知识快感来自哪里?
大师们的咖位、知名度甚至热度;教授们的谈吐、表达甚至颜值;学习知识时的武器装备以及所属学科的人设bigger等等。
打个比方,同样是相关学科,号称喜欢美术的同学可要比喜欢结构的同学要多得多了,毕竟一个是可以逛美术馆的而另一个可能要下工地。
这些知识的快感让你的生活充实、自信爆棚、人设完美。你可能连去哪个美术馆搭配哪件衣服都了如指掌,却唯独忘记了这些知识本身应该在你的知识体系中处于什么位置、解决什么疑惑、具体怎么应用以至于可以得到什么结果。
所以,今天我要给你拆解的作品就是为了让你看看那些只能被你用来尬聊的建筑史知识是怎么变成别人家的设计的。
Woodsof Net木之网展厅
这个展厅是由建筑师手塚貴晴(Tezuka Architects)设计,位于日本箱根町雕刻之森博物馆的一块树林中。这是为日本艺术家Toshiko Horiuchi Macadam而设计的展厅,589根大小各异的木构件通过自重以及卡榫,堆积榫接而成,连接处用木楔来加固,没有使用任何金属连接件,而设计寿命可达300年左右。
而设计师貌似就是从“无用的”的中建史里提到的井干式建筑上得到了IDEA。
最原始的井干式建筑特指不采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而后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
井干式建筑立面
井干式杆件拼接示意图
在现代井干式建筑中,由于加工技术的成熟,往往会在上下两层的杆件的交接处增加一定的细部构造来提高墙体的整体性和气密性,同时在一些多雨地区,根据室内使用需求也会增设防水层和附加保温层。
井干式拼缝处理方式
搭接方式示意如下:
从结构上看,不采用竖向杆件,单一的通过水平向杆件搭接,在节点处仅需要考虑水平杆件连接方式,而在竖向上依靠杆件自身厚度延展,这样的结构形式得到了简化,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当然,在实现同样的结构高度的同时,这种做法往往会耗费更多的材料。
在保证稳定性的前提下,三向杆件的构造方式往往需要考虑A-C、A-B的竖向处理方式B-C的水平处理方式,井干式只需考虑水平向D-E这一种搭接。
但是,如果仅按照这种很“实在”的做法,将墙体作为一个几乎完全密闭的维护结构,似乎不太符合当代建筑空间对模糊性和通透性的需求。
所以,在“Woods of Net木之网展厅”中,水平杆件的咬合部分降低到厚度的1/6以提高整个墙体的“孔洞率”。于此同时,咬合深度的减小会使得整体的结构稳定性降低。在这里,上部的杆件预留了一部分空间,通过嵌入水平截面和长轴截面均为梯形的木楔加固,而木楔则进一步由木钉固定在水平胶合木之上。
木楔拼接结构示意图
木楔拼接方式示意图
由于设计希望能够采用一种类似“穹顶”的一体化的维护形式。而在传统的单一叠加过程中,随着层数的逐渐叠加和向内聚拢,顶部结构偏心逐渐严重,不利于结构稳定,从而使得叠加高度受到了限制,只能形成一个类似于桶装的无盖结构。而如果在内部增加竖向支撑,则会破坏内部空间的完整性与纯粹性。
传统井干式叠加围合
随着层数的增加稳定性逐渐降低
所以要解决这一问题,设计采用了一种井干式的交织变体。
首先,根据建筑外形轮廓和内部需求的空间尺寸确定一个多边形环装基底。而后将内外圈顶点相连,形成若干三角面。
第二步,根据形成的网面线依次搭接一至四层,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基本叠加单元。
叠加单元可以看做是一二两层形成的图形秩序和二三两层形成的图形秩序的复合,也可以看做是四层在平面上的编织交错。同时可以发现,一层和三层、二层和四层在图形上体现出一种完型关系。(2和4构成完整的内外环,1和3构成完整的内外连接杆体系)
第三步,将叠加单元逐层向上收分累积,最终形成类似“穹顶”状的空间体系
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增加了维护层的厚度,拓展了其在水平方上的维度,将单层的井干式面状墙体拓展成了一个类似空间网架的体系,从而增加了整体的稳定性。
而这一厚度的增加也在空间上丰富了人在内的观察体验,形成了一种类似“树林阴翳”的人视观感。
同时,传统井干式叠加围合中,单一方向上杆件的最大间隔距离大约仅为一个单位木料高度,而在这种形式中,这一间隔可以提高到三个单位木料高度。在单位木料尺寸不变的情况下,两根杆件之间的间隙提高到了原来的三倍,结合适当的尺度控制,对于儿童来说,这个维护结构本身也就具有了一定的通过性,自身便成为了一个游戏的场所。
同样的,
在隈研吾的
酒之花餐厅(Sake no Hana)
以及
梼原木桥博物馆(Yusuhara Wooden BridgeMuseum)
设计中也出现了类似井干式堆叠的形式。
酒之花餐厅(Sake no Hana)
梼原木桥博物馆(Yusuhara WoodenBridge Museum)
与“Woods of Net木之网展厅”不同的是由于构件本身更倾向于是一种柱的形态,井干堆叠形式就不免与竖向的支撑杆件发生连接。同时,为了追求结构上的简练和纯粹,构件的连接节点往往都被隐藏在目力不及之处。
横向杆件穿过竖向杆件上预留的孔洞并通过木楔加固。
两个方向的杆件通过木钉或螺栓连接来简化节点形式。
整体拼接方式如下:
这种隐藏交接方式的做法和暴露“结构本质”的处理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分,构造的形式往往取决于设计的意图。
也就是说,凡是能表达设计意图的形式即是好形式。
井干式也好,榫卯也罢,若只看做一个知识点,那么它带给你的就只有在辉煌的古建筑前赞叹不已;若作为知识,细细咀嚼消化便会发现这里面永不干涸的设计智慧和创作灵感。
当然,我们的教育体系目前还是专业教育,往往迫不及待的教授我们如何从小茶室一步步进化到商业综合体,然后临门一脚送出校门,进入社会成为一颗有益的螺丝钉。在体系中担任着诸如专业卫生间一百年的“所长”职位。
但是,我们自己要明白设计并不仅是一个专业,更是一种洞察生活创造生活的智慧。
建筑学不像其他理工学科一样有严谨的知识结构和完整的科研成果,看似门槛很低,实则要求极高——
能靠的只有自己。
自己的悟性和自己的努力。
本文感谢大师姐林雅楠的修改指导
本文所有分析图为作者自绘,转载请注明
非标准建筑工作室著作权所有
允许转载,禁止修改和演绎
转载请联系微信:linxiaowu35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