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非标准建筑工作室(公众号ID:non-standardstudio)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我们为你 破解一切建筑的套路 书接上文
上次的文章(点击回顾)发出后,小伙伴们纷纷表示:以为你要讲软件,没想到却是在讲创意。
其实这么长时间,大家也应该看出来了:讲软件这么标准化的操作怎么可能发生在我们”非标准er“的身上呢?
前方依然非标准。
请谨慎食用。
上回书说到图像其实可以被分解为:
呈现介质+轮廓信息+灰度信息+色彩信息
这四个图层其实就是四个做方案的锦囊妙计,上次讲了两个,这次我们接着讲后两个。
3
three
灰度图像素化加拿大共产主义遇难者纪念碑
项目位于加拿大渥太华,为了纪念在战争中牺牲的加拿大共产主义受害者修建。
建筑师希望提高人们对生命的认识,让来这里参观的每一个人都知道:
任何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都是独一无二的,死亡对任何人来说都是悲剧,而这里有着一百万个悲剧。
有什么东西可以表现一百万个悲剧呢?
当然是像素点。
现在普通手机拍摄的照片,就能有一千多万像素。把图片中的灰度信息转化成像素点阵,图片中深色的部分黑色像素越大,图片中浅色的部分黑色像素越小。这样的像素点阵被印刷在留有格子的混凝土墙面上,就能形成特殊的艺术效果。
像素点阵有个特点,那就是像素越密集,图像看起来就越细腻。在纪念碑中没有办法把混凝土肌理做得再小了,于是建筑师在欣赏距离上做文章。
场地中建筑师设计了一个折线看台,随着人的走动,人与像素点的距离也会增大。而且混凝土板的倾斜角度也与看台上的视线有关,每块板子的视线夹角都是相等的,因此,
站在看台上的人可以看到一张完整的图像——遇害的共产主义者。
建筑师还在混凝土板空隙设计了小路,让抄近路的人们有机会进一步接近接触纪念碑。于是一座纪念碑,有了三种不同的欣赏距离。近处的人们穿行于混凝土板之间,可以触摸代表每一个受害者的像素点;广场上的人们距离稍远,可以看到像素隐约形成的人影;看台上的人距离最远们可以一览众山小,看到整幅画面。
梁神点评: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距离不同,对像素点的感受不同,纪念碑给人的印象也会有所不同。就像历史舞台上的小角色,他们每个人的力量都很渺小,无力撼动既得利益者。而当他们团结在一起时,众志成城,就可以产生摧枯拉朽般的力量,推动社会变革。
4
four
色彩情感化澳大利亚越战纪念墙
为了响应盟友美国,1965年澳大利亚正式出兵越南。澳洲孤悬于太平洋上,在地理上与其它国家联系都不紧密,他们对战争的情感很微妙。
早在一战二战打响时,本来与纷争无关的澳洲人,就积极出兵帮助宗主国英国,以表示自己不是怂包。后来跟着美国混的澳洲人,又一次卷入越南战争。就像班里成绩不突出、又不帅、朋友又不多的小朋友,总想搞出点事情表示自己跟大家是一伙的。
其实澳洲人和出征的国家并没有什么根本上的矛盾,只是被大哥拽来打仗的。既不是侵略者也不是保护者的澳大利亚士兵血洒疆场,建筑师只好用一些柔和的、非永久的式的方式来纪念那些老兵。
纪念碑是一面曲折的墙壁,长85米,由108面艺术玻璃面板组成。整个纪念墙上利用视觉故事的形式,为游人们描绘了1962-1973年的越南战争。
照片内容经过严格筛选,没有血腥暴力的画面,而且战地照片都是黑白的,不会引起强烈的情感刺激,只是平静的诉说父辈们的故事。
不过有些照片被后期染上了颜色,红加蓝正好和澳大利亚国旗的颜色相符。色彩本身是有情感暗示的,
黑白影像+后期着色等于给照片重新赋予了情感。
原本残酷的战争被爱国化,士兵与动物相处的照片,也通过颜色把爱护生命的感觉强化了。
美化对战争的记忆真的好么?
澳大利亚也实属无奈,因为在他们眼里这场战是不得不打的。
众所周知,澳大利亚是美国的小弟。若想从大哥那里获得安全保障,首先要为之付出代价。整个越战期间,澳大利亚参战7672人,其中521人死亡、3000人受伤。小国离不开大国的保护,而在大国眼中小国只不过是博弈的棋子。虽然明知战争的残酷,但为了不被大国抛弃,只能硬着头皮上。
不得不帮人打架,又真的被打疼了,而且以后还得继续帮,怎么办?
只好对自己说,我不疼,我不哭,我很勇敢。
梁神点评:
纪念碑不一定都是宏大的,对于不理直气壮的事情只好表达的委婉一些。这个低调的纪念碑折射出了小国寄人篱下的无奈,不能大张旗鼓的纪念,那就把事实用图片的形式摆出。是非功过让世人自己去评判,也不失为一种好的纪念方法。
真正厉害的厨师不会狂加老干妈和十三香,那只是掩盖劣质食材味道的手段,而不是激发食材本身清香的厨艺。
越是高级的料理用的食材越少,食材本身味道被开发得越深。
好的设计师也是如此,对设计元素有深刻的认识才能物尽其用,一招毙命直击要害。这篇关于图像的文章就是想给朋友们一些启发,换个角度看待身边普通的事物,也许能发现更多精妙的设计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