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和建筑师一起看古建(公众号ID:ACBuildings)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作者:石燕学 王立昕
我国古建的屋顶从上到下都有各种动物造型的构件,他们的名字叫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动物?看到这些动物能不能大致判断一下这座建筑的年代?下面就向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鸱(吃音)尾还是鸱吻?
中国古建的屋顶一般都有一条正脊,等级高的建筑正脊的两端会有一个动物张着大嘴,把正脊吞住,它叫什么呐?有人叫它“鸱尾”,有时又叫它“鸱吻”,还听到有人叫它“正吻”、“吻兽”,那它到底叫什么?
其实这些名字都对,只是出现的年代有先后之分。
首先,晋以前的文献中未出现“鸱尾”的名字,最早出现应该在南北朝时期。为什么叫“鸱尾”?宋《营造法式·总释下·鸱尾》所引《谭宾录》上是这么说的“东海有鱼虬(球音),尾似鸱,鼓浪即降雨,遂设象于屋脊”。也就是说有一种海兽的尾像鸱这种鸟,它只要一兴风作浪天就降雨,这样就可以保证建筑不招火灾,相当于现代的避雷针。因此人们把它的形象放置于房顶正脊两端,作为防火的神兽。(图1-2五台山南禅寺大殿鸱尾-唐)
而“鸱吻”这个名字在唐以前的文献中没有出现过。说明“鸱吻”出现比“鸱尾”要晚。其后更晚出现的兽吻、龙吻都是从鸱尾发展来的。“鸱吻”的出现时间大约是在唐代,张吻吞脊的制式也是晚唐时期才出现的。(图3五台山佛光寺大殿鸱吻-唐)
(图4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鸱吻-金)
据文献实物等考证,唐代的一些鸱尾形象已经有明显的鳞鳍造型,因此有研究说是借鉴了佛教摩羯的形象,这好像又为它增加了宗教属性。
辽宋以后的鸱尾、鸱吻,有做成鱼尾、龙吻、鳌(熬音)鱼、兽头等等形式的,明清时期龙吻已很普遍。龙吻等以吻称呼的只有帝王将相可以采用;平民百姓则不能称吻,只能称尾。晋商、徽商家庭宅院屋顶鳌头形鸱尾,有“独占鳌头”之意,寄托着科举及第的热望。鸱尾、鸱吻上的抢铁和拒鹊,后来演变为一把宝剑,清式叫“剑把”,如果是重檐屋顶,下面的吻兽叫“合角吻”,剑把叫“合角剑把”,因为此处两个方向的屋脊合于一处。这宝剑据说又与道教有关。另外明清时期的龙吻侧面,又增加了完整的小龙。这样,鸱尾、鸱吻经过历朝历代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它原来避火的初衷,而融入了宗教、王权等级、地方风俗等因素,成为一个小小的文化混合体。(图5龙吻)
(图5民居鸱尾)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个古建筑,如果正脊吻兽的形状非常像一个向正脊中心或向上卷起的尾巴,遒劲有力,高大雄健,那多半是宋辽金遗构。如果吻兽的嘴巴夸张而尾部不明显,且上面有龙纹,再加上顶部还有一把竖着的宝剑,也就是“剑把”,那就是明清时期的建筑了。当然有时屋顶经过各朝代的修葺,已经不复原貌,那就要结合屋顶下面的木构来判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