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每筑建文(公众号ID:MEI-ZHU-JIAN-WEN)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每筑微评】 90后建筑师田婧是个热爱文学的小女生。每筑要说的是,喜爱文学对于建筑设计这个职业来讲是很好的一个职业的支撑哦~文学能够教会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美,带来设计的灵感。文学还可以帮助我们津津有味地阅览天下名筑,更在未来工作中回报方案的时候,为那些生涩的图纸插上了翅膀,添加了让人容易理解的内容。
建筑大师 莱特
1.你最初学习设计的梦想来自于哪里?田婧:作为一枚热爱文字的理科生,高考之后没能如愿以偿地选择一个与文学相关的专业,却误打误撞地录取了建筑学。而选择建筑学的原因,也许是因为名著小说里对建筑环境的描绘总是让我浮想联翩,希望有天也能建造属于自己的“理想世界”;亦或是得知林徽因不仅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在建筑领域也颇有研究,让我对此心生敬意和憧憬。追根究底,应该是对文学的热爱引发了我对建筑的憧憬,最终对建筑的热爱超越了文字本身。虽然之前对建筑学算得上是一无所知,然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慢慢爱上建筑爱上设计,并为此倾注所有时间和热情。尽管一开始也有不知所措的迷茫阶段,设计过程的痛苦纠结,画图过程的身心俱疲,出成果图之际的欣喜以及小小的成就感,因为热爱倒也能乐此不疲,并且更坚定了自己学习设计的梦想。
传统民居的测量与绘制 丹溪村传统村落保护测绘图纸 丹溪村传统村落保护测绘图纸
2.你最喜欢哪位设计师的作品?
田婧:许多建筑大师们都让我敬佩不已,如赖特、柯布西耶、隈研吾等,不过最喜欢弗兰克 劳埃德 赖特。对赖特作品的喜爱大概是源于内心同样对自然、诗歌和文学的崇敬之情,因为我从小也是在乡村长大,小时候曾经跟着爷爷上山采药、挖野菜,和小伙伴们在田野里小河边玩耍嬉戏~所以对大自然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这也是我童年记忆里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许是孩提时的经历奠定了我对赖特作品的喜爱,虽然小时候的我还并不知道这位建筑大师。希望今后有机会可以参观流水别墅,还有建筑梦想的乌托邦——塔里埃森。
塔里埃森 赖特主张建筑与自然的有机结合,而我对达到这样的建筑境界有着深深的向往,我觉得建筑不仅仅只是冰冷的钢筋混凝土,而是有温度、有生命的,应该是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它不应该是突兀的存在,而是以一种谦逊的姿态隐藏于环境之中,以安静的简洁来形成丰富的内部空间,这些在赖特的作品中都能得以窥见,特别是其代表作流水别墅。赖特自始至终都将“有机建筑”的原则贯穿在每一个作品中,它们被置于一个崇敬自然及景观的环境中,跨越时间与空间给我们以启发:“如果周围环境是显而易见的自然元素,那么就让你的建筑看起来好像是从场地中生长出来的,并与环境相协调,如果环境不是那样,建筑则应是尽量安静的、木质的、有机的,让它成为可能是自己生长的样子。”
流水别墅 另一位喜欢的建筑师出现我大三的时候,就是普利兹克建筑奖首位中国籍得主王澍。其实之前也对这位“很有个性”的建筑大师早有耳闻,但对他的作品并不是很了解,由于当时带我们的专业老师多次提到了象山校区的山水意境(图2),所以特意看了一些他的作品以及他写的《造房子》。发现他的作品意在园林城市和园林建筑的营造,而我对风景园林也很感兴趣,一下子就被他的作品给吸引了。他的建筑独具匠心,能够唤起往昔,却并未直接使用历史的传统元素,特别是象山校区和瓦山旅社给我深深的震撼(如果能够实地参观去感知它的空间,触动和启发应该会更多吧)。“面山而营”的院落格局,建筑群随山水扭转偏斜,保留场地原有的农地、溪流和鱼塘,中国传统园林的精致诗意与空间语言被探索性地转化为大尺度的淳朴田园。很喜欢这位有思想的建筑师,他的建筑是有生命的,保留了华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 象山校区
3.你喜欢怎样的老师或者领导?
田婧:现在正处于读书阶段的我们接触最多的应该是专业课老师。首先呢,讲课应该是幽默风趣的,遇到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和概念,会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对此进行解读,并通过一些生动形象的实例来加深我们的印象,而不仅仅是照本宣科。与专业老师更多的相处应该是讲方案的时间,一位真正懂教学、懂设计的老师,在鼓励我们天马行空去想象的同时,也会教导我们要了解建筑的结构、构造、材料等等一系列课堂内外的知识,还要熟悉建造的过程和细节,我们的设计才不会只是纸上谈兵。
在和我们探讨方案的过程中,不会拘泥于规范条例而否定我们的创意和想法,而会引导我们如何将自己的创意进行优化,达到符合规范要求并落到实处。记忆中印象较深的是,大一开学伊始有个形态构成设计,这应该是从小到大做的第一个设计,运用相同的基本元素来构成变化丰富的立体空间,记得当时我是用“L”作为基本元素,除了采用不同的衔接方式以外,还用了不同的色彩,很纯净的蓝白色调。虽然当时还没有学习色彩,不过在图纸表现时,老师鼓励我做了许多关于色彩表现的尝试,水溶性彩铅、水彩、水粉逐一尝试了,最后决定在绘图纸上用水粉效果好些,色泽会更加均匀。所以很感谢老师对我的鼓励,可能也是由此而点燃了我的设计热情。 形态构成设计模型
喜欢的老师还应该是不会一味否定我们的方案,而把TA自己的思想强加于我们。(记得有次保留了自己的想法没有完全按照某位老师的意愿去改,而被说成我在浪费老师的时间,顿时觉得好受挫呀,导致我原本的设计热情都没了)。我觉得吧,当我们的想法和老师的想法有分歧的时候,应该共同探讨一个令双方都满意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各自偏执己见,因为老师毕竟不是蛮横无理的甲方呀。所以一方面老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思考方式来理解我们的设计,另一方面我们学生也该好好反省思考自己究竟想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不是只有这一种解决方式,如果采纳老师的意见会让自己的设计更加切合自己的概念吗,还是偏离了自己最初的想法?然后结合老师的建议和自己的想法去修改自己的方案,在冲突的部分做一个取舍,因为老师所说的建议自然有他的道理,我们不能固步自封、一概不听,当然也要不忘初心,不能照单全收(毕竟还是要有自己的想法才真正算是自己的设计呀),这样最终二者应该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作为设计的启蒙老师,鼓励我们尝试一些之前未曾接触的领域是很重要的,而不是把我们的创意扼杀在摇篮里,虽然方案被否定是常有的事,不过还是很感谢那些恪尽职守的老师们,在思想掉进狭隘的死胡同的时候让我们迷途知返,鼓励创意的同时引导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
4.你认为未来的设计师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具备哪些能力?
田婧:首先当然应该是本专业的知识,建筑学专业应该掌握的建筑构造、材料、结构、色彩、景观设计等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知识,这些应该是我们设计的基础和垫脚石。文学知识显然也是不可或缺的,正如赖特所说:“每个建筑师都必须地是一个诗人,他必须是他那个时期、那个岁月、那个时代伟大的真实的解读者。”(习惯给自己的每个设计写首小诗,来诠释自己的设计和思想,感觉自己离大师更近了那么一丢丢,哈哈~)而隈研吾在谈及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时也说:“他的小说给我启示,看似平凡的世界,其实隐藏着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微妙世界。我觉得建筑也应该给人这样的感觉。”文学能够教会我们如何正确认识美,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会让我们设计的概念增添些文化底蕴,有时间我们也可以徜徉在文字的世界里找寻灵感呀。
隈研吾的作品:东京根津美术馆的入口
记得看到过这么一段话:“一个优秀的艺术家,他必定是一个喜爱文学的人。正因为看到过书本中漂亮的文字,当他面对文字描述的情景时,他才会有深刻的感悟,从而用他擅长的工具,描绘出那幅景象。同样的,他也会用文字去记录他所看到的艺术景象。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同样的,哲学、历史和理论知识也是很重要的,要让自己的设计概念形成某种系统,缜密的逻辑、哲学思想以及历史、理论体系就是支撑自己观点的重要元素。(当然,仅是个人愚见哈,目前自己的理解并不深刻,不过看过一些专业书籍,通过建筑大师们的作品以及文字介绍,对此也稍微有些了解,至少知道了它们的重要性)
关于设计师应该具备的能力,网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公式总结:“眼界+知识+体力+辩才=设计师的未来。”的确如此,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体系,能言善辩的口才,缜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是尤为重要的,当然,健康的身体是这一切的前提和基础保障(所以经常熬夜赶图的未来建筑师们一定要保重身体啊)。开拓视野一个很重要的途径就是旅行,但“旅行”不只是身体的移动,重要的是畅想、思考(安藤忠雄在成为建筑大师之前也曾周游欧洲)。开阔的眼界和永远探索新鲜事物的精神,不仅仅是专业相关的探索,更要用心去面对生活和自然乃至身边的一切事物,去感受视觉给我们带来的任何体验,去感知建筑以及自然界蕴藏的魅力。 宏村色彩写生 广角镜头下框定的风景固然美不胜收,却远不如身临其境来的真切,文字描绘的旖旎风光容易让人浮想联翩那诗意的远方,但终究也只是脑海里构筑的理想世界。所以,真正要理解建筑,不是通过媒体,而是要通过自己的五官来体验其空间。感触很深的是2016年的暑假,老师带领我们去安徽宏村的建筑风景写生以及北京的建筑师认知实习,见识了不同的建筑类型,规模宏伟的宫殿建筑、古朴精美的徽派民居,以及造型各异的现代建筑等等。在旅途中学习建筑真的受益匪浅,因为对一幢建筑最好的感知,就是身临其境地去体验它的空间,用触觉去感知材质的粗糙或光滑,用视觉去感知色彩的明丽或素雅,用听觉去感知凝固音乐的奥妙,用心去感受斑驳陆离的光影带给我们的奇妙体验。 建筑师认知实习沿途建筑-青砖黛瓦马头墙 建筑师认知实习沿途建筑-飞檐翘角斗栱昂 建筑师认知实习沿途建筑-造型各异新现代 当然,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调研能力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大一开始的建筑设计入门学习,通过搭建一系列大型模型的制作来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因为要将脑海中的“理想世界”转化成落到实地的建筑,就需考虑如何将技术与形式结合在一起来构造房屋,以此满足“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解决设计任务的时候“沟通”也很重要,不管是在校学习期间还是今后步入社会,都需要和老师或者甲方介绍方案。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深入人心,如何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传达给他人,除了图纸的表现力之外,能言善辩很重要。 建造节上我的同学们各种瓦楞纸板模型设计
5.一个成功的设计作品,你认为应该具有什么特点?
田婧:(1)适合于时代、适合于环境、适合于人;(2)代表一种生活方式;(3)有自己独特的设计风格;(4)是工艺精湛的艺术品;(5)有文化底蕴和内涵;(6)设计要有独创性,创意而新颖的概念;(7)更倾向于绿色、节能、低耗的建筑。
6、如果大学毕业后就不好找工作,是选择继续读书,还是找设计之外的其他工作呢?为什么?
田婧:知识的储备以及丰富的阅历对于建筑学专业的我们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关于建筑的学习应该是旷日持久的一个过程。如果有机会的话想继续读书深造一下,了解不同教育体系以及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建筑学习的差异和影响。如果工作呢,即使本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直这么萧条的话,还是希望从事与设计相关的工作,因为对与建筑相关的其它领域如景观、室内设计等也是蛮感兴趣的。实在不行的话也许会考虑设计之外的其它工作,不过应该也和自己所学专业相关吧,比如建筑类杂志的编辑也是可以的,这样又回到最初的“文字梦想”了,还能将自己所热爱的建筑与文字结合在一起,应该也是不错的选择。
田婧
95后,江西理工大学建筑学专业学生。
云淡风轻的文静外表下,有颗热爱设计和文学的心,擅长写作和摄影,喜欢看推理类、心理学方面的书籍,对动漫电影也感兴趣,平时喜欢养花听音乐,对世界保持好奇和探究的热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