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微信公众号《城市建筑》(公众号ID:UA_2004)授权在本站发布 若需转载,请联系原公众号
微信扫一扫关注该公众号
编者按: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城市建筑》依然延续往年的传统,邀请十几位知名建筑师在这里为大家讲述自己的2017,回顾身边人、周围事,分享收获和感悟。他们分析了一年中的行业变化,盘点建筑大事;讲述了一年中的设计心得,寻求解惑之法;回顾了一年中的工作或旅行,细数点滴感动……接下来的几天里,让我们跟随他们的思绪共同回顾这一年的平凡与精彩。
徐宗武 中国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直营总部)总建筑师
尘归尘、土归土——回归本质的建筑学
ASHES TO ASHES,AND DUST TO DUST:Architecture Returns to the Source
摘要:本文以2017年作者参加的几次学术活动为线索,串联起本年度有关注册建筑师负责制、解构主义的逻辑性、中芬论坛及绿色建筑创作方法等几个议题,探讨用建筑学本体的方式解读这些问题。
关键词:建筑师负责制;逻辑;绿色建筑;集约;设计方法
一、引言
2017年10月6日,我随手转发了一篇介绍位于西班牙Fontanars郊外极简住宅的帖子,并配上了几句评语:“郭卫兵总建筑师说过,建筑师先由繁至简,然后,由简再至繁!我自己的理解:前半句是说形式,后半句是思想!这个建筑印证了这点!”
随即,手机跟帖中出现了“前半句是……,后半句是……”的接龙模式。傅绍辉总建筑师:前半句是方案,后半句是施工图;张路峰教授:前半句是设计,后半句是说意义;周同教授:前半句导致收拾不好,后半句往往导致不好收拾;天大刘悦民同学:前半句是造型,后半句是功能;北大黄楚君同学:前半句是脑子,后半句是心……最后,郭卫兵总建筑师出面总结:前半句是指方法,后半句是世界观。
这句话是在2016年底的一次“建筑与媒体”的沙龙上,河北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郭卫兵总建筑师在评价李兴刚大师最新的建筑作品时说的,大概的意思是:“兴刚总的作品应该还属于现代主义范畴,只是之前一直在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而最近的作品把简单的事情再复杂化,这个复杂化不是繁复,而是更加讲究、有内涵。”
正如约翰·罗斯金在《建筑七灯》里所讲:“容我这样说:那些定出军堤应该建至多高,或者棱堡应该坐落于何处的法则,不会被人称为‘建筑’的法则。但是,如果在那座棱堡的石头饰面上某个非必要的外观特征,例如立体绳纹装饰——那,就是‘建筑’了[1]。”
所以,我同意郭总的总结,建筑之所以是建筑,而不仅仅是居住、使用的房子、机器,是因为建筑师在设计之初把纷繁复杂的需求进行有效梳理、分类、整合,并利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之更加完善。其后,要有思想、有内涵、有升华。
但是,无论是方法论还是世界观,目前,我们的建筑之路好像走得都不很顺畅,各种似是而非的偷换概念、干预烦扰、巧立名目,都给设计本身带来了干扰,随之产生混乱。
因此,我也想试着补一句:“前一句是拨乱,后一句赶紧反正。”
二、行业通行与约定俗成:似是而非的建筑师负责制
2017年5月,建筑界非常受关注的事情就是注册建筑师考试恢复,一个停摆了两年的执业考试预示着什么?反正很多将过没过的考生终于放下心来,在各种变大纲、变题型、改规范的猜测中,考试如期举行,顺利评卷,最后按时发放了成绩。没有减分数线、没有明显的难度变化,大家也就随之适应了,就像从来没有停考过一样。
但是,随着上海建立了“注册建筑师负责制”的试点,一时间各种议论、各种以讹传讹不绝于耳,再往后,就是逐步弱化、甚至取消企业资质,进而强化个人注册资质的传言流出,风声鹤唳。建筑师真的是“挣着白面的钱,操着白粉的心”。
提到建筑师负责制,必须要回忆一下中国第一代杰出的建筑师吕彦直先生。众所周知,吕彦直于1925年9月通过设计竞赛,开始全面负责南京中山陵的设计工作,同时,受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的聘请,还担任陵墓建筑师,主持绘制建筑详图、选用建筑材料、监工及工程验收等事务(报酬为工程造价的5%)。
吕彦直共出席了9次筹备委员会会议,参与决议部分工程项目、造价、招标、修改图样、施工进度等问题,参与了主体工程招标与开标、墓址具体位置的选定。“……但技术工作,仍须亲自裁决。因此,每一分部工程的图纸大样和做成的模型均须送往上海,由他亲自审查、修改。选用的建筑材料,除必须按他指定的商标、产地之外,还要选送样品,经南洋大学试验并超过美国标准,他才签字准用,否则定要返工。”①。他做了大量严谨认真、具体细致的工作,终于身体不能承受,卧床不起,因积劳成疾,于1929年3月18日病逝,年仅36岁。他没有见到中山陵的最后完工和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可见“建筑师负责制”的工作量巨大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孙中山先生葬事筹备委员会于1926年7月19日曾致函吕彦直建筑师,告诫工期已近一半,如不能按期完工,将要承担责任并受到罚款处理。由此看出,吕彦直先生担当的应该是类似于现在EPC总承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我们讨论的所谓建筑师负责制的内容。
因此,我对建筑师负责制是“国际通行方式”产生了一点疑问,我不知道到底“通行”的范围和深度有多少,仅以我所知道的国外建筑师负责制的项目而言,大多数是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模式下进行的,而这个E是Engineering不仅仅是我们所说Design,是包括设计(Design)在内的整个工程的总体策划、施工组织策划及相关具体工作。而建筑师是EPC的合同参与方,也需要参与到P和C中去,所以,才有了很明确的选材料、现场管理的工作内容。但是,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合约制定、设计流程、相关方利益关系等都无法快速赋予建筑师这些权利,模式还是设计、施工各自负责——“类EPC模式”,没有权利就没有办法负责任,上海的试点主要还是停留在前期手续申报层面,所谓的“建筑师负责制”也就很难一蹴而就。
2017年10月24日,我作为住建部注册考试中心的专家随团到华盛顿,访问了美国全国注册建筑师委员会(NCARB)和美国建筑师协会(AIA),针对中美双方建筑师考试、执业资格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考察和研讨。会上,我特别针对建筑师负责制的题目向美方再三的进行探寻。
令人遗憾的是,无论是NCARB和AIA,还是在纽约的伍兹贝格事务所的建筑师,都对“建筑师负责制”或者“注册建筑师负责制”表示不熟悉或者不知道。他们的建筑师只负责建筑的健康、安全、福祉三个部分。而各类设计总包或者材料选择、乃至施工总包都是按照不同的业主要求进行协商的,并且以合约的方式进行约定,最后由法律来约束双方的行为。
因此,美国建筑师与业主签订的合同,一般都会明确建筑师在提供建筑设计服务中的工作内容和权限。而由于建筑师在选择材料和确定工艺流程方面的专业性和权威性,所以一般在合同中都会写入建筑师具有指定材料和确定施工工艺等方面的相关权力。建筑师一般在完成设计工作并协助业主完成招投标后,会将完成的图纸文件提交给施工方,之后就较少参与后期工作,但有权察看项目的实施情况。如果施工中需要变更材料,则必须征得建筑师的认可并签字后方可使用。如果建筑师发现施工中存在与图纸不符的情况,涉及建筑安全,则可报告业主或向政府举报。
美国的政府投资项目一般要求必须在建筑师签字确认后,才能进行各阶段付款,而私人投资项目则无相关规定。但是,在银行付款过程中,大多要求提供包含建筑师签字的同意付款文件,所以建筑师签字确认付款成为美国建筑市场的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而非我们想当然的建筑师全权负责制。
还要指出的是,在美国“建筑师”名号受法律保护,一般在公共场合,只有通过了职业建筑师考试并取得从业资格(NCARB Certificate),且完成注册流程的从业者才能称自己为建筑师。这样做主要是为了便于公众区分建筑师身份,而没有执业资格的从业者通常会在名片上印作“Designer”(设计师)。各州对违规使用建筑师名号的处罚不尽相同,管理严格的州会对违规人处以数千美元的罚款。
通过与NCARB和AIA激烈、深入、有建设性的探讨,发现虽然国情、体制不同,但归根结底还是要在法制的大框架下、在诚信的基础上,在建筑师这个行业已经经过自我洗礼后,让整个社会对建筑师产生足够的认知,并以合约的方式产生的契约关系,才会使所谓的“建筑师负责制”具有可能性,单纯从个别管理部门政策出发,还是不能根本地解决问题。
天津大学的邹德侬教授曾在《再说呼唤<建筑师法>》——文中提到:“……我们没有进入真正的‘现代建筑’时代。因为我们远远没有完成现代建筑的‘制度体系’。众所周知,在现代社会中,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已经不再由‘人’的身份来决定,而是让位于‘契约’和‘法律’[2]。”
归根结底,注册建筑师负责制无法有效实施的关键在于法规修订落后于体制需要。《建筑法》《招标法》《监理法》《注册建筑师管理条例》及有关工程咨询的法规等都需要修订。进一步区分注册建筑师与监理工程师的权利、责任与利益,提升注册建筑师在材料品质的把控、照图施工的执行情况等方面的话语权和签字确认权,才能确保建筑最终的质量安全和完成度。
三、追求天然与极致的工艺——遇见芬兰:遇见佩卡萨米宁
2017年9月22日,我受芬兰建筑师协会主席、芬兰建筑师事务所联合会主席佩卡萨米宁教授的邀请,到上海参加“遇见芬兰:芬兰设计与建筑”的学术活动,这是芬兰建国100周年的一个分活动。
这次活动的学术演讲嘉宾是佩卡萨米宁教授和阿旺特库卡波罗教授。两位大师在一起合作了60年,萨米宁教授的所有文化建筑的家具,特别是座椅,几乎都是库卡波罗教授的作品,两位大师几乎就是芬兰当代设计界的标志。
佩卡萨米宁教授是芬兰当代最具国际性、声望最高的建筑师之一,其作品基于斯堪的纳维亚的传统,特别强调建筑的功能性、用户体验性、精致的细节和天然材料的使用,特别是对木质材料的使用极具想象力。
库卡波罗教授是北欧当代最著名的设计大师之一,是第一个将人体工程学引入椅子设计的设计师,其作品卡路赛利椅(Karuselli)被联合国产品管理组织评为“20世纪最重要的99个设计”之一。
我与萨米宁教授的合作开始于2014年,之后的几年中,我们多次往返于芬兰和中国进行短期工作,和教授结下了十分深厚的友情,可以说是忘年交,我本人非常钦佩并尊敬他,也从大师身上学到了很多超越建筑之外的东西,特别是尊重自然、尊重本土、尊重传统文化。这次是萨米宁先生特意邀请我来和他共同讲解海峡文化中心。
福州海峡文化中心设计为普通使用者打造了超凡的空间体验。概念设计采用了福州市市花的意向,在歌剧院、音乐厅、多功能厅、艺术展览馆和影视中心这五个不同的场馆里,构建了5个巨大的白色茉莉花的花瓣,保证每个场馆都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弧形曲线,而它的外立面由白色釉面陶瓷百叶组成,是目前已知最大的以陶板、陶棍作为主要表皮的文化建筑。花瓣之间有一个单层的“中央文化大厅”连接,大厅和屋顶平台面向公众开放,可以公众通过建筑物两侧平滑的斜坡到达屋顶。能从内到外创造出人性化的尺度新模式,内部不同的厅堂又分别选用了白色陶板、深色瓷片等具有中国文化意向的材料,以及加厚竹材等天然材料。
由于建筑外立面的白色釉面陶瓷百叶长达17.6 m,为了保证选择强度合理、材质特征、色泽标准的材料,80岁高龄的萨米宁教授几次往返中欧,经多方评选,甚至是不分昼夜地与我电话沟通,和供应商一起做试验、测试,最终找到了最符合我们需要的产品。萨米宁教授把北欧设计师对材料的细致、近乎完美的苛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上学时,因为喜欢、敬畏阿尔瓦阿尔托,我关注芬兰设计、学习芬兰设计,最终遇到了佩卡萨米宁教授,感受到了斯堪的纳维亚当代建筑的天然和精致,体会到了对工艺极致追求下的那颗建筑师的、浪漫主义的心。
目前,我们共同的作品“福建海峡文化以中心”已经到了最后调试阶段,2018年初,这座洁白的建筑就将投入使用,我满心期待。
四、盖里是逻辑的:一弯新月与结构理性
2017年10月的美国考察活动中,我特地考察了洛杉矶迪斯尼音乐厅和西雅图当代摇滚音乐博物馆。也许是由于本人能力的局限性,不是很愿意去沾惹相对前卫的事物,总是敬而远之,更不奢求能完全理解弗兰克·盖里、扎哈天马行空般的作品。2016年,曾参加过一次关于“致敬扎哈”的有关非线性建筑的学术报告,我也是战战兢兢地完成了我的演讲。有时候学生问起来,也不敢过于深入讲解,生怕一不小心“露出皮袍里的小来”。
人们很是愿意用“拼贴、混杂、并置、错位、模糊边界、去中心化、非等级化、无向度性等各种手段,挑战人们既定的建筑价值观和被捆缚的想像”[3]来形容弗兰克·盖里的作品,说实话,这些术语我都不敢说一定理解其中的意思。但是,在我的潜意识里一直有一个想法,虽然这被同行嘲笑为20年前的语境:“解构主义一定有严谨的结构主义支撑,浪漫主义的体现一定是理性主义走到了极端,非逻辑的表象一定埋藏着严密逻辑的内涵,表面的漫不经心一定是对功能主义近似完美的追求。”
弗兰克·盖里被称为“建筑界的毕加索”,而毕加索艺术历程上,从自然主义到表现主义,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然后又回到现实主义,从具象到抽象,来来去去,天马行空,而要说明的是,毕加索早期是传统现实主义画风,年轻的毕加索处理细节的技法绝对是高难度的,可以说毕加索是基于现实主义的立体主义大师。那么,盖里的来去自由就完全是随心所欲吗?
建筑师朱培说过:“如果将弗兰克·盖里的建筑作品剖开,我们可以清晰看到,在热情奔放、充满动感的艺术形式背后,还隐藏着一条逻辑严谨的现代功能主义的线索。”
正如盖里的所有作品,迪斯尼音乐厅的外表不出意料地夸张、扭曲、偏转、翻腾,其独特的外表引来的关注早已超过了音乐厅本身。但是每一个进入内部的观者都会因为内部的人性化、舒适性、恰到好处而忘记外表的喧闹,特别是音乐厅的设计,采用阶梯式环形座位,没有包厢,没有视线遮挡,声学设计是日本著名声学工程师永田穗的手笔,舞台背后设计了一个12 m高的巨型落地窗,室内室外融为一体,功能主义的逻辑严谨异常。
而将盖里的天才浪漫与结构逻辑看得最清晰的是站在建筑西侧室外楼梯平台回眸的一个瞬间:右侧硬硬的竖线与左侧洒脱的弧线在视野里交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新月”,下午的阳光恰到好处地挤了进来,让人不禁拍手称绝。如果这样的场景是从盖里的大脑里一气呵成,我真的要赞叹“这真是个天才”!
转至弧线的下部,这一抹靓弧的下面其实是一道大门,拉伸的一角恰到好处地成了一片雨棚,浪漫原来来自于理性的功能需求。但当走到门口正前方,发现到弧线飘起的那一角的纵向垂影与后面的玻璃幕墙的竖向龙骨是在一条直线上时,我才猛然醒悟,这是飘起的逻辑原点所在。浪漫的人满怀喜悦,希望飘得更昂扬,而保守的人则恨不得用手把它拽回起点!在这里,建筑通过逻辑,从浪漫的艺术回到了理性的设计。
五、本质的回归:建筑学的绿色建筑
2017年10月30日,我带着有关“十三五“绿色建筑的课题组的成员去拜会了美国俄勒冈大学的ALISON教授,当我自我介绍主持和参与的项目有很多获得了美国“LEED”认证,她很委婉地表示希望带着我们参观俄勒冈大学的几个绿色建筑。由于俄勒冈大学对绿色建筑的研究处于前沿,所以,校园里有很多的教学楼获得了“LEED”认证,ALISON教授很耐心、详细的介绍了几个特色明显的绿色建筑。
但是,在我们由衷表达对这些节能技术的欣赏时,ALISON教授很遗憾地告诉我,他们已经有很久不申报LEED认证建筑了,因为“太贵了”!我也顺便和她提出目前国内“绿色建筑评星制”中也存在过于追求建筑界面材料性能和主动式设备系统投入过大的问题,教授深以为然。
校园一角,是某运动品牌赞助的大学生运动员中心,一座干净、整洁、有序的玻璃建筑,看了一路的百叶、厚墙、遮阳板、地源热泵、太阳能光电板、多层复合保温墙体的团队成员奔走拍照。可是,ALISON教授很诚恳的告诉我们,这个建筑不是绿色建筑,其三倍多的建筑能耗让Dr.ALISON不以为然,没有丝毫的隐晦和做作,学者的坚持和执着令人感动……但是,俄勒冈大学的学生们很喜欢,我团队的成员们也很喜欢,因为它很漂亮、很现代、很舒适,最主要的是很建筑!
它有尺度适宜的空间、有柔和多样的色彩、有阳光明媚的休息厅、有功能共享的各类学习空间、有各种意想不到的艺术展陈,很多学生从其他院系跑到这里读书、休憩,当看到一群学生围坐在一团炉火边阅读时,我竟然在想,那些被绿建认证了而没人使用的建筑和这个能耗巨大、但每个空间都坐满学生的玻璃房子,到底哪个是“绿色”的呢?或者,我们换一个角度,这个总能耗三倍多的建筑里的人均能耗是LEED建筑的百分之多少?我个人觉得,没有空间使用效能的建筑就不是真正的绿色建筑。
很多的建筑师为了达到所谓的绿色建筑标准,几乎改行成了“暖通专业”工程师,忙于在建筑围护材料性能和空调节能效率上搞各种整合,“主动式”建筑模式已经成了一种必须,建筑的空间、形式几乎被设备厂家牵着鼻子走,虽然有所谓的后期运营的能耗降低,但是,建设成本的大幅度提升和相对较短的使用寿命,这样的绿色建筑是否真的“绿”呢?
事情很是凑巧,2017年11月8号,在广州召开《建筑技艺》理事会的学术讲座上,崔恺院士提出了“在过往的绿色节能建筑发展中,比较重视空间界面的性能提升和设备系统的效能问题,但事实上空间的分散、不同专有空间的闲置时段都会造成不必要的耗能”,业内人士应该“有意识地研究紧凑的、集约的创作方式”。
建筑师是否可以不再以各种评星、评审为设计导向,不再简单地以提升建筑物理环境性能和节能减排作为绿色建筑的技术策略,改变以技术堆砌为主要手段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按照建筑全寿命期的节能效能平衡的基础上,重新建构以建筑师为主导、多专业协同的绿色建筑设计方法。俄勒冈大学的同行们已经用拒绝LEED评审的方式做了很好的示范,同时,他们在被动式节能建筑领域也有了很大的突破。
“go green,go zero energy”,这是ALISON教授在送给我的Mechanical and Electrical Equipment for Buidings一书扉页上写给我的赠言,是的,我们一起走在探索绿色的道路上,但是,我们需要真正的绿色,而不是虚假的、浮夸的绿色。尘归尘、土归土,绿色设计应该回归建筑学。
注释:
① 摘录网络360百科《吕彦直》
参考文献:
[1] 罗斯金.建筑的七盏明灯[M].谷意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2.
[2] 邹德侬.再说呼唤《建筑师法》[N].中国建设报,2015-07-13.
[3] 倪金卫,付云松.从解构主义到新有机建筑[J].华中建筑,200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