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12月21日电 日前,拉法基豪瑞建筑基金会联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共同举办了“为明天的可持续建筑——拉法基豪瑞对话暨清华建筑思想论坛”,邀请著名建筑设计师、拉法基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第三届全球金奖获得者弗朗西斯·凯雷做主题演讲,并与中国的建筑师李晓东、徐甜甜、何崴等共同探讨未来可持续建筑发展与应用的新未来。
弗朗西斯·凯雷出生于非洲西部的布基纳法索,该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通过努力他争取到了奖学金赴柏林读建筑,成为了一名建筑师。学成归来的第一个作品便是在他的家乡冈多修建的一所中学,他利用被动式的制冷策略,如地下管道传导空气、绿化种植、烟囱效应、双层屋顶及双层立面,在夏季热浪中创造出适于适合当地孩子们学习的室内环境。最终,这座建筑仅通过使用基本的施工技术而实现了优雅和简洁的设计,获得了拉法基豪瑞可持续建筑设计大奖赛第三届全球金奖。
提到对可持续建筑的理解,他表示:“创新与可转移性是评估一个可持续建筑是否合格的重要指标。”弗朗西斯·凯雷在建设这所中学时,开创性地将传统的建筑材料和当代建筑技术相结合,浇筑墙全部是由当地生产的黏土和骨料制成,仅用了10%的水泥,不仅省时省力,同时还更加环保。他还利用社群成员参与建设,建筑既具现代美,又达到了通风、采光兼有的实用效果。凯雷表示,建筑是对文化的解读,在家乡布基纳法索,西方话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就连建筑也是仿西方的,他希望建筑能有更多的文化特色和本土表达。
清华大学的李晓东教授根据中国城市人口密度大、空间利用率低等特点,提出了“胶囊空间”这一概念,试图打造城市微居空间,解决城市蚁族和新移民的居住问题。学者徐甜甜等人参与了浙江和河南老旧建筑的保护和现代化改造,在尽量保持建筑原汁原味的风貌基础上,利用现代化设计让古老建筑释放新活力。凯雷认为,古建筑设计必须遵循三点——保护、现代化和创新,对于建筑师来说,建筑本身并没有太大差异,但不同文化语境下的建筑却存在丰富多样的文化差异,因而聆听本地人的意见很重要。
拉法基豪瑞可持续建筑基金会致力于在国际、地区和全球层面促进和推动可持续建造,并构建起一个全球可持续建筑社群的重要信息枢纽,由其组织评选的拉法基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是全球可持续设计领域最具影响力的评奖,第五届大奖赛稿件征集现已拉开序幕。(贾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