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露琪亚诺 于 2016-8-16 14:39 编辑
先秦书法之甲骨文:“刻骨铭心”的前世今生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xMDUzODc1Mg==&mid=2247483686&idx=1&sn=f2ef3173552455d05c7d067a29a5a168&scene=1&srcid=0815CAarDHwANPMmkn5feXl3&pass_ticket=Xr1%2Bqnb0v8o%2BXdQVMmbt503Z4%2FHt50gcF0H1LrMDV2iKkF1m%2Bqm5pPqoNX9U01W2#rd
我写这一篇文章,大家只要弄明白三个问题就可以了。 第一,什么是甲骨文; 第二,夏朝的篆字为什么比商朝的甲骨文还要秀美,这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逻辑呀? 第三,甲骨文对文字演变史和书法的历史意义。
甲骨文,就是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也称殷墟文字。甲骨文出土在河南安阳小屯一带,因这里曾是商代后期商王盘庚至帝辛的都城,史称为“殷”。商灭国,遂成为了废墟,后人便以“殷墟”名之。因此,甲骨文也称“殷墟文字”。
其内容绝大多数是王室占卜之辞,故又称“卜辞”,或“贞卜文字”。商王朝遇 到国家大事,必须占卜,以预知吉凶。在龟甲或兽骨上钻孔烧灼,根据裂纹(兆)做出判断。并用文字刻在甲骨上,此即所谓“甲骨卜辞”。这些甲骨卜辞,实际上就是盘庚迁殷以后商王朝的国家档案。其中内容涉及畜牧、农事、狩猎、灾祸、疾病、祭祀、征伐诸多方面。 甲骨文的发现,还有着传奇的经历。
王懿荣造像 十九世纪末,也就是清朝末期,河南安阳小屯村陆续发现了一些龟甲牛骨,村民称之为龙骨,作为药材卖给了药店。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国子监祭酒王懿荣,病中服药时,发现名为龙骨的中药上面刻有文字。因为他有钟鼎文的学识,遂认定是一种古文字。经过仔细追寻,知道龙骨出自河南安阳小屯村,而这里正是古代商朝的京都。此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又进行了有计划的发掘,得到有字的甲骨十馀万片。经过整理,字种约有四千多个。已经释读的有一千多个。
夏朝的篆字为什么比商朝的甲骨文(主要是殷墟甲骨文字)还要秀美,这不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逻辑呀!夏朝(约前2070年-约前1600年)比商朝(约前1600年-约前11046年)整整早了470年!
左图为夏朝《夏篆帖》 右图为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从两幅字体来看,夏朝的文字已经形成完美的结体,那这是为什么呢?据我查找历史资料得到的答案是:一方面,夏朝的文字是社会稳定和文明发展背景下的产物,是一种自上而下推广的官方文字;另一方面,商朝前期盘庚(盘庚迁殷前) (约前1600年-约前1300年)的这段时间里,战乱频繁,文字产生在民间,萌芽在劳动人民的土壤上,由史官采集、整理,发布推广,据为己有。它的顺序为由下到上,由分散到集中。这里的“文化断带”,大概就能很好的解释以上两张图文差异。
文字是社会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国家已形成,阶级已出现,社会有明 确分工,朝廷庶业其繁,饰伪萌生,结绳记事已满足不了需要,在此情况之下,黄帝命左史仓颉造字,命右史沮诵造云书,最后仓颉受鸟兽蹄迒之迹启发,创造象形字,指事字,而后又造会意字,形声字,又有了假借字和转注字的用字法。
“鱼”文字的演变 从这张图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汉字几千年来的演变历程,从甲骨文和金文可以很明显的看出“鱼”的形体特征很形象。
上图上半部分是《金文编》里“我”字的诸多异体写法,而下半部分是战国时期各国的文字“马”,后为秦所统一。至此中国的文字走上了一条大一统和一体化的演变路程。 甲骨文的出土能更好的证明了商代的确存在过,以实物印证了中华三千多年的文明;其次,对研究商代的历史具有重要的考古作用。对研究汉字的发展历程有重要的意义。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背面拓片·(局部) 对于书法来说,就传统的三大要素,结体、用笔与章法来看,甲骨文全部具备。因此甲骨文在中国书法史上具有奠基意义,而且给后数千年中国书法的格式和布白确立了定势,是汉字书法空间结构美的成形。它摒弃了原始的象形因素的形式限制,鲜明地显示出自身的特征:抽象的绝非摹仿式的空间,从而与绘画拉开了距离,决定了书法发展的命运,为中国书法确立了一个极为宝贵的艺术基调。 正如汉学巨匠郭沫若先生所著《殷契粹编·自序》指出的那样:“卜辞契于龟骨,存世之契文,实一代法书,而书之契之者,乃殷世之钟、王、颜、柳也。”“其契之精而字之美,每令吾辈数千载后人神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