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大家好,我是DanielJin,你们帅气的小黄人君:)。金秋十月,正是出国党申请季。为了帮助更多国内的建筑学学子了解国外大学到底是在做什么,我邀请了一些同学,通过采访他们来为大家分享国外建筑学教育的第一手资讯和设计,希望帮助大家在出国前更多的了解国外的建筑学教育。这一系列的采访将会持续很长时间,我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为大家分享来自欧美不同学校的同学的课程设计和感受。每当一个设计完结——无论是设计课,选修课——我都会及时为大家分享这些设计和资讯。
如果你了解我或者曾经看过我写的帖子应该会有一些印象,我曾经介绍到08年Sci-Arc的Foral前辈在ABBS上发过一篇讲“数字化设计(Digital Design)”或“参数化设计(Parametric Design)”的帖子。这篇帖子打开了我对于参数化设计认知的大门,那时候的我才发现原来建筑学中竟然还有这么有趣的东西!这是我在国内学习的过程中完全没有见过的。我想对于许多国内的建筑学学子来说,接触国外的建筑学教育的渠道其实是很少的,甚至绝大多数人完全不知道国外在干什么。感谢Foral前辈帮我打开了这扇大门,让我知道了其实有另外一个世界,无论这个世界里的人们所做的探讨和尝试是否正确,至少它代表了一种新颖的建筑学学习方式。如今我也拥有了许多的资源和渠道,也希望能够为你们做一个桥梁,帮助传播分享更多国外的资讯。我希望通过我们这代人的努力,能够为国内的建筑学教育带来一些冲击和改变,这样我们就拥有了存在的价值。
需要提及的是,对于国外的建筑学教育,或者说“建筑师”的三个字,和国内理解的差异还是不少的。对于国内的建筑学教育,我个人浅薄的看法是,更偏于实际,更偏于“建筑从业者”。国外方面建筑学教育包容性很强,不但有类似国内的教育方式,更有不少被称之为“Advanced Architectural Design”的项目。这些项目中的建筑师更偏向于设计环节,他们会有天马行空的方案和对应的思考。国外的建筑学教育中,对于设计“结果”的关注度并不像国内一样高(当然还是很高的);论比重来讲,国内在设计中的思考和反思过程其实所占比重不大,国外则是非常重要:外国人更看重如何从一个具象的事物或形态中提取出一种抽象的逻辑,然后再用具象的载体将他们呈现出来的这个过程。又或者是如何从一种具象的社会现象中提取出抽象的社会问题,再用载体去尝试解决这种问题。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设计结果只是一种载体,你的思考范围之深之广,你的思辨能力都是考核标准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并不比结果弱。因此国内的同学在看到国外的设计的时候往往并不明白国外在“做什么”,因为图纸只是呈现结果的部分,仅仅看结果可能会错过许多内容——比如说设计者在设计时的主观想法,国外做建筑设计的流程等。我有朋友在公众号分享过许多国外的设计,可惜这样的呈现方式并不够全面。因此这一系列文章将会采用访谈的形式,真正带你走入设计者的氛围,感受每一个设计的诞生的背景以及设计者的主观性格,借此将设计更加“有血有肉”的讲述出来。
对于上述的国内外教育学的方法差异,我并不能武断的告诉大家孰优孰劣,因为任何事物一定都具有两面性。我希望通过引入这么一系列的采访,能够引发大家的思考和反思,甚至根据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引发辩论。我个人的看法是,建筑学鼎盛的时期一定不是大一统的时期,一定会充满了各种观点各种流派的拥簇者之间激烈的辩论。通过这种辩论,观看者也可以进行反思,从而发现自己属于哪种思想流派并且学习到各流派的特点。
最后,希望我为大家分享的内容真的能带来你们的反思和进步。你们的进步,是我最大的慰藉。
感谢所有个人,合作媒体和自媒体在分享国外新鲜资讯,推动国内建筑学发展这件事上所做的努力。感谢所有愿意接受采访的同学。感谢所有付出的人。
本系列文章所有图片版权归设计者本人所有,所有文字版权归DanielJin所有。欢迎所有媒体进行转载,烦请转载之后刊发转载链接和截图至mingamazing@gmail.com。任何未发邮件通知的引用及转载均会被视为侵权。欢迎各公共平台前来约稿。
小黄人君 DanielJ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