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汉宝德(1934年—2014年11月20日)山东日照人,台湾建筑学者,毕业于台湾省立工学院(现成功大学)建筑系,并赴美获得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回台后任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中兴大学理工学院院长、台南艺术学院(现台南艺术大学)校长,是国内知名建筑教育学者。在2010年12月19日晚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传媒建筑奖”评选中,荣获“杰出成就奖”。
全书概要:
作者主要从美是生命的体悟,美育出了什么问题,寻找美的途径,美与人文内涵等几个大方面,阐述了美与艺术,人文,科学,宗教等方面的联系,提出实行全民的美育的正确方针,并指出它与艺术的不同之处,与人文之间相辅相成的具体关系以及美的核心——形式美,这一重要命题。
辑一:美是生命的体悟
作者主要从美感的育成,美与创造力以及生命、科学的关系,美是否可以代替宗教等几个方面对美学进行解说。在美感的育成中提出,美不是热闹,它需要从静处开始培养,使外在的现象与内心的感应相契合。并举出一种赏花的仪式,应在季节的变化中欣赏不同时期的花开花谢,是一种沉静之美,这与公园里花展时的姹紫嫣红是大相径庭的。
美不是刺激,不是兴奋,是在日常生活中构建的一种生活方式,他需要人们的冷静思考。它也不是有钱人的专利,有眼光的人,也能将收集顽石、枯木当成一种乐趣。
在美与生命的关系中,美作为两性相吸的触剂,成功延续了生命之道。因此,有人曾指出,“生命的意义,在于创造继起的生命”,因此,美的价值应在生命中寻求,它是一种生命力量,是存活的竞争力。
作者在美与创造里的关系中指出,现在,艺术与美已经分家,后现代的艺术是反美,但与创造力紧密相联。而美,是一种理性的造物,它在社会的进步中也需要理性的创新,这种创新正是设计。例如茶艺中茶杯的设计,日本人的茶道,要双手捧着喝,因此用茶碗,近世东方人饮茶用单手握杯,所以不用西方的把手,茶杯之美与手感结下不解之缘。
视觉美与触觉美相结合,也是功能与美感的结合,就是完美的设计。在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关系中,作者提出,内在美是人文内涵,是善,而美是一种外在的“有意义的形”(Significant Form),它将形式和内涵一体呈现。内在和外在是相辅相成的,对内涵的了解使我们对外形的理解更为深刻。科学与美感的关系中,柏拉图曾认为,一物只要合乎功能,就尽善尽美。这是真、善、美一体论。真的价值发展为科学与技术,善为道德和伦理,美则是艺术和美感。在实用艺术中,坚固、稳定、秩序井然即为美,例如哥特时期的教堂建筑,建筑大师密斯的伊利洛伊理工学院的克朗楼,尽显结构的真以达到美的效果。
不论是在人体结构还是自然界的复杂统一中,秩序扮演者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也是一种科学的象征。
辑二:美育出了什么问题
在此部分中,作者主要从“公民美学”的落实,美感与快感的关系,美的多元观,美为什么与艺术分家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在美育的问题上,谈到在教学实践中,学校将大众美育和和专业艺术教育方法混为一谈。没能分清美和人文的区别,因此,这种美育并没达到如期的效果。美育重在素养,素是平素,经常的意思;养是培养,耐心培育的意思,说明美需要长期地培育,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其中,教师扮演者十分关键的角色,路易斯.康曾说,学校的本源是一棵树下,一位老者向孩子们讲说生命的智慧,老师的能力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在公民美学的落实中,它是通过对大众美学进行分析,并使之与高质量的文化产品相结合,从而让大众对其易于理解然后产生兴趣以提高其审美水平。人类的美感反应是天生的,美感的底线是生物性的反应,所以人人都有爱美的本性,为了是大家更接近高品质的艺术,我们需要是高级艺术大众化,大众文化精致化,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美感与快感部分中,形式之美是美的根本,是真正的美,其他则为心性的反应。快感是一种体验的美感,它分为惊奇感,痛快感,爽快感这三个层次,他们可以扩大人生经验,排除生活压力,是必要的。美是多元的,它无关社会阶层,也无关展现的方式,它可以被不同文化的人所理解,是一种人类的共同价值。所以,即使是多元甚至近乎紊乱的后现代的设计作品,例如结构主义依然在某种方面可以被人们所接受,它们看似接近艺术的范畴,但并没有脱离美的原则,他们内部依然存在隐形的秩序,只是在形式上有了个性的凸显。
辑三:寻找美的途径
作者主要从美的文化观,美的范畴之辩,自极简中找美,自艺术中找美,欣赏质感之美和宗教艺术之美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在美的文化观中,东西方面对方式大为不同,中国重礼抑美,试图遮掩和逃避,喜欢人文的情与境,在形式美上遵循礼制,没有自由情感的表达,只有严苛的等级制度;
西方重视觉之美,并研究美的原由,使它变成精神的力量。为提升整个国家的审美水平,首当其冲的应是当今世界的主流——中产阶级,他们所代表的是市民阶层的大众审美,只有使他们有了较高的美学素养,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带动整个民族审美的提升。
日本是一个充满生活美感的民族,他们的美感从禅修发展而来,它重在静观,在极静之中凸显美的生活价值。
他们早已进入市民文化阶级,而禅宗生活文化一直处于极高的地位。例如日本的花艺,没有精美的花瓶,只有陶制的花器,本身没有艺术价值,但是插花艺术结合树枝、草木、枯木等组成的抽象画则拥有空灵脱俗的精神之美。
美不能涵括生命,不是生命的体悟和感动,也不是文人与艺术的范畴等垂直方面的素养,它最基本的范畴就是形式美,是生活中的器物的外在表现。在极简中寻美,需从整洁做起,进而达到井然有序。欣赏质感之美,需突破精致和粗糙的界限。
自古以来,古典的精致美代表着光滑和细软,也是上流生活的体现,人们生性喜爱。但我们更要懂得欣赏由触觉转为视觉的质地之美,世间万物,由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肌理,从而表现丰富的面目。
质地和纹理是有生命感觉的美,他给予我们的感觉有两个层次:一个是纹理本身的美感;另一个是触觉运动的美感。这里,理性介入其中,物质表面告诉我们故事,是我们进入生命价值的领域之中。
在宗教艺术之美中,作者提到宗教的传播需要世俗的手段作为载体,而艺术中的绘画、诗歌正式最恰当的传播形式。如中国佛教中庄严平和的佛像,使人恢复心智的安定,当他的面容感动你时,宗教的目的也就达成。
辑四:美与人文的内涵
此部分,作者提出了是否有人文之美,复杂和矛盾间能否存在美,人文素养的阶梯是什么以及感官与心灵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这几个问题,并一一作答。美是一种抽象的质量,是客观的感官反应,常常附着在文化体上,所以,人文内涵是美的内容,可以赋予形式美独特的意义。人文也是形式的秩序,是古代的礼仪,礼仪牵连着动作之美,所以它确实与美相关,在大自然的造物中,常不自觉地投入了精神价值,于是不同文化产生不同的造物,这便可解释为人文。
复杂和矛盾中可以产生美,复杂是有秩序的丰富,而不是混乱,它也是自然的造物,例如植物的向阳性使不同种类的植物在阳光下呈现出统一的秩序,大自然就是他们背后的力量。
矛盾启发我们的想象力,它打破常规的秩序,令人产生新鲜感,加强美的感受,激发我们的创造力。在人文素养的阶梯中,作者提出形式美是人文的基础,它来自于人的本性,可理解为比例、组合、色彩、质感等所创造的愉快的感觉。
除形式美之外的,均为其内涵,而不能称为美。例如建筑之美,原本是立足于形式,经由空间的感动力,跨越纯美的界限,进入感情的领域。形式之美是视觉艺术的核心,也是艺术的第一梯阶,从而追求心灵更高的满足。
总结: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极高的审美能力和人文修为。形式美的确是欣赏美的第一步,任何事物在接触的过程中,都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外在也是内在的一种反映。作者在本书中最不愿意提到的就是将美与哲学等人文精神混为一谈,认为所谓的内在美,是一种礼仪,一种善意,而并非代表着个人的审美水平,这一点我十分认同。
我想,一个人对美的欣赏能力需要有良好艺术氛围的长期浸淫,它来自于从小的耳濡目染,然后渐渐地培养起来。所以,提高全民的审美能力需要长时间的经营,并将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观置于公民文化的重要地位以达到美育的普及。
看了以上《美学漫步》的读书笔记,您如果对汉宝德老师的文章感兴趣,我们向您推荐他的其它代表作品:
《亚洲建筑散步》
《透视建筑》
《汉宝德谈美》
《筑人间-汉宝德回忆录》
《给青年建筑师的信》
《明清建筑二论》
【如何查看历史消息】
请点击右上角的图标,点击“查看公众号”,接着点击“查看历史消息”。欢迎点击右上角图标,将消息“分享到朋友圈”或“发送给朋友”。点击标题下方的蓝色“异方建筑”字样,即可关注我们。
【关于“异方建筑”】
此平台旨在同热爱建筑的朋友一同分享、交流有关建筑的资料及信息,不管您是否从事相关的专业工作,都欢迎您的关注、交流和推广。
【交流和联系方式】
您可以直接在微信“异方建筑”的对话框中对发布的消息进行评论和回复。
您还可以关注我们的新浪微博@异方建筑,每天我们会向您推送异方建筑每日一画。您也可以加我们的异方建筑qq群:488435928,我们会定期分享最新最实用的建筑资料及信息供您下载。
感谢各位的关注和阅读。